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083)上

详注《随园诗话》(1083)上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3-07-20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一·五】

古名臣共事一方,赓唱叠和,最为佳话。唐白太傅刺杭州,而元相观察浙东,彼此以诗往来,为升平盛事。近日秋帆尚书总督两湖,适蒙古惠椿亭中丞来抚湖北,致相得也。尚书知余作《诗话》,因寄中丞诗见示,读之钦为名手。仅录其《过哈密》云:“西扼雄关第一区,鞭丝遥指认伊吾。当年雁碛劳戎马,此日人烟入版图。路向车师云黯淡,天连吐谷雪模糊。寒威阵阵催征骑,不问村醪尚有无。”《过潼关》云:“百二秦关万古雄,片帆黄水渡西风。马嘶沙岸寒涛外,人倚山城夕照中。眼界一时穷古碛,爪痕三度笑飞鸿。(原按:余自湟中往返,并此凡三次。)来朝又入华阴道,饱看霜林几树红。”《果子沟》云:“山势嶙峋水势西,过沟百里属伊犁。断桥积雪迷人迹,古涧堆冰碍马蹄。驿骑送迎多旧雨,征衫检点半春泥。数间板阁风灯里,犹有闲情倚醉题。”中丞早岁工诗,后即立功青海、伊犁及天山南北,凡古之月支鄯善,足迹殆遍。以故以所见闻,彰诸吟咏;宜其沉雄古健,足可上凌七子,下接黄门矣。

赓唱,音gēng chàng,解释是谓以诗歌相赠答。宋·赵抃《有怀程给事》诗:“元和赓唱今犹古,此乐情怀岂有涯。”明·顾起纶《国雅品·士品四》:“及归田,吴每自丰中相讯不废,俞同里赓唱尤密。”

白太傅,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刺,指刺史,音cì shǐ,又称刺使,古代州级官职。“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西汉孝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隋唐时期,刺史已经不再担任监察职责。这一时期的刺史又常常称太守。唐代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至玄宗时,复州为郡,复刺史为太守。肃宗再复唐初旧制。宋代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元代以后,刺史一职名废。至清代则于知州的别称。按: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

元相,指唐代诗人元稹。

观察,指观察使,音guān chá shǐ,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唐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宋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按:长庆二年(822年)二月,元稹、裴度先后为相。后被李逢吉及宦官诬告,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又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秋帆尚书,指毕沅(1730—1797),字纕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毕沅于乾隆五十一年(1785)、五十三年(1788)、六十年(1795)三次任湖广总督,其间被降职。嘉庆元年(1796),枝江聂杰人造反,嘉庆诏罢毕沅湖广总督,诏令未到,毕沅攻克收复当阳,嘉庆又诏复其职。毕沅一生未任六部尚书,但总督例加兵部尚书衔,故称其尚书亦可。

蒙古,指蒙古部落,蒙古族。

惠椿亭,即惠龄(?—1804),字椿亭,萨尔图克氏,蒙古正白旗人。父纳延泰,乾隆中,官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少保。因喀尔喀台吉沁多尔济规避军事,不劾奏,罢职。复起用,终於理藩院侍郎。惠龄由翻译官补户部笔帖式,充军机章京。累迁员外郎,缘事夺职。起户部主事,仍直军机。乾隆四十年(1775),予副都统衔,充西宁办事大臣,调伊犁领队大臣。擢工部侍郎,调吏部。充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五十年(1785),回京,署正黄旗满洲副都统。授湖北巡抚,调山东。五十六年(1791),擢四川总督。征廓尔喀,命为参赞,赴西藏会剿,督治粮运。事平,图形紫光阁,列前十五功臣中。五十八年(1793),授山东巡抚,调湖北,再调安徽。六十年(1795),授户部侍郎。苗疆用兵,留署湖北巡抚,治粮饷。嘉庆元年(1796),剿聂杰人、张正谟等白莲教,擒张正谟等,加太子少保,署工部尚书,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二年(1797)二月赏双眼花翎,擢理藩院尚书,兼镶白旗蒙古都统。五月,因为贻误战机,被夺宫衔、世职、花翎。十月,复双眼花翎。四年(1799)正月,因功,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丁母忧,会其清谳词称惠龄一军较弱,帝斥其为贼所轻,命回京守制,降兵部侍郎。寻授山东巡抚。六年(1801),擢陕甘总督,降二品顶戴。七年(1802),教匪平,复头品顶戴、花翎。九年(1804),卒,赠太子少保,封二等男,谥勤襄。按:清代巡抚例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尊称中丞。

名手,音míng shǒu,意思是因精通某行而著名的人。《北齐书·崔季舒传》:“季舒大好医术,天保中於徙所无事,更锐意研精,遂为名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卢鸿《草堂图》,旧藏中贵人刘有方家。余往有庆历中摹本,亦名手精妙。”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科场》:“夫吴兰陔者,时文中之名手也。”

哈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地跨东天山南北。两汉时期(前206—220),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东汉永建六年(131)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北魏太和十二年(488),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后改伊洲。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伊州改称哈密力。蒙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明洪武年间,哈密国归顺明,明设哈密卫。后被喀什噶尔汗(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成为该汗的东部领土。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雍正九年(1731),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驻巴尔库尔,隶属甘肃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亦隶属甘肃。二十五年(1760),在哈密设办事大臣。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立行省,下分四道,镇迪道改由新疆省隶属。十一年(1885),哈密厅升格为哈密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包括今哈密、伊吾两地。民国二年(1913),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为新疆省第九行政区。行政长公署设在哈密县。1950年,设哈密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哈密县,辖哈密、镇西、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1961年,成立哈密市,属哈密专署。1962年,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1970年12月19日,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区,地区行署驻哈密县。1977年,成立哈密市(县级市)。1983年,哈密县并入哈密市。2016年设立地级哈密市。哈密市辖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和新设立的伊州区。

鞭丝,音biān sī,意思指马鞭,借指出游。宋·陆游《乍晴出游》诗:“本借微风欹帽影,却乘新暖弄鞭丝。”清·陈维崧《春风袅娜·正月十二日同陆翼王等游白塔旃檀诸寺》词:“帽影带晴薰御陌,鞭丝和煖糁皇州。”

伊吾,新疆哈密市的古称。

雁碛,音yàn qì,意思是北方边塞地区。宋·梅尧臣《送马仲途司谏使北》诗:“貂裘不见风霜劲,雁碛遥知道路艰。”元·周孚先《木兰花慢》词:“正雁碛云深,鱼村笛晚,茸帽斜欹。”

版图,音bǎn tú,释义:1、古代宫中小吏及其子弟的名籍和宫室方位图的合称。《周礼·天官·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治王内之政令。”郑玄注:“版为宫中阍寺之属及其子弟录籍也;图,王及后、世子之宫中吏官府之形象也。”孙诒让正义:“吏官府之形象,谓吏人所居之府寺,其方位界域,广狭远近,悉书其形象於图也。”2、户籍和地域图册。《周礼·天官·小宰》:“听闾里以版图。”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版,户籍;图,地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之。”贾公彦疏:“闾里之中有争讼,则以户籍之版、土地之图听决之。”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三代之君,开井田,画沟洫,讲步亩,严版图,因口之众寡以授田,因田之厚薄以制赋。”清·方文《负版行》:“借问此是何版图,答云出自玄武湖。天下户口田亩籍,十年一造贡皇都。”3、疆域;领土。唐·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记》:“考前二邦之籍与版图,才什伍六,而地征三之。”《新唐书·杨炎传》:“至德后,天下兵起,因以饥疠,百役并作,人口凋耗,版图空虚。”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痛兹版图,尚尔割截。”4、指疆域图。邹韬奋《萍踪寄语》三五:“凡勒拉每天就前面对着这个杀身成仁的烈士,后面背着全爱尔兰的版图,办他的公事。”

车师,音jū shī,古国名。西域城郭国,属都护。国都交河城(遗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扼丝绸之路的要冲。车师初名“姑师”,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谓其为临泽之国。姑师与楼兰为邻,当孔道,居于“盐泽”即今罗布泊沿岸。在汉代,经过与匈奴的五次争夺,终于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内乱,匈奴日逐王率众降汉。车师之地随之归属汉朝。这五次重大的车师之争,史称“五争车师”。车师归汉后,汉“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把原来车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其中车师前国在博格达山南现吐鲁番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长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元至元二十年(1283),在此设火州宣慰司,掌管军民事务。元末,火州分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吐鲁番地名第一次出现。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阿黑麻在东察合台汗国东部的吐鲁番称汗,建都吐鲁番(安乐城)。明隆庆四年(1570),叶尔羌汗国占领吐鲁番,吐鲁番属叶尔羌汗国。清康熙十七年(1678),准格尔汗国曾一度控制吐鲁番,与清朝反复争夺。乾隆二十年(1755),清平定准格尔,吐鲁番属清王朝。

吐谷,即吐谷浑,音tǔ yù hún,古代地方政权。吐谷浑(313—663),亦称吐浑、河南国,是中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慕容吐谷浑原游牧于辽河西昌黎棘城之北一带,为鲜卑慕容氏一支,后其部西迁至甘肃、青海一带。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称。晋义熙元年(405),其首领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南北朝时,先后附属宋、齐、北魏。梁大同元年(535年),其王夸吕始称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南铁卜卡古城)。唐初,其政权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由其王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以鄯善为中心,后臣服于吐蕃;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以伏俟城为中心,臣服于唐。贞观九年(635),慕容顺被部下杀,子诺曷钵继位。次年,受唐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后娶唐宗室女弘化公主,受封为驸马都尉。其二子亦娶唐金城县主、金明县主。龙朔三年(663),因受吐蕃攻击,率部逃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谷浑国灭亡。后部众散在朔方、河东之境。部族分散,史称“退浑”。吐谷浑最盛时其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地产良马号“青海骢”,善作兵器。

村醪,音cūn láo,即村酒。醪,本指酒酿。引申为浊酒。唐·司空图《柏东》诗:“免教世路人相忌,逢著村醪亦不憎。”宋·陆游《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诗:“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齏。”

潼关,音tóng guān,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建在禁谷西沿用于通讯报警的古代军事设施,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潼关古城约两公里处的石门关,每三里打一土墩,共打土墩17个,俗称烟墩,又叫烽火台,烽火台以土筑成,方梯形,上置烟火,下设守兵,每三里为一城,每城设百人,设火器兴驽联络呼应,遇有变乱就焚烟举火以报警);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乾隆行至于此,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古碛,音gǔ qì,年代久远的水边浅滩,或沙漠。碛本义为浅水中的沙石,引申义为沙漠。《说文》:“碛,水渚有石者。”《三苍》:“碛,水中沙也。《汉书·元帝纪》注:“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又如:碛日:照在沙漠上的阳光。碛月:照在沙漠上的月光。诗文中的古碛,多指水边浅滩。宋·宋宁宗《潇湘八景·平沙雁落》诗:“古碛多葭菼,平田足稻粱。”宋·白玉蟾《赠郭承务芦雁》诗:“幻出栖雁三四只,八九叶芦横古碛。”本条诗话中的“古碛”亦是指潼关附近的黄河滩。而《杜甫·送人从军诗》:“今君渡沙碛,絫月断人烟”的“沙碛”,则是指沙漠了。

湟中,音huáng zhōng,释义:1、古代地区名,指今青海湟水两岸之地。汉时为羌、汉、月氏胡等族杂居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时羌降者万余人,充国上书武帝,“金城、湟中谷斛八钱,吾谓耿 (司农) 中丞,籴二百万斛谷,羌人不敢动矣”。又奏曰:“湟中亦未可空。”皆此。《资治通鉴》东汉建安十九年(214),胡三省注:“湟水源出西海盐池之西北,东至金城允吾县入河。夹湟两岸之地,通谓之湟中。又有湟中城, 在西平、 张掖之间,小氏之地也。故谓之小湟中。”2、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平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后历朝时断时续被地方政权占领。元代,湟中地区归于元。明时,湟中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西宁县县城迁至鲁沙尔,三十五年(1946),始称湟中县。2019年,撤销湟中县,设立西宁市湟中区。

来朝,音lái zhāo,释义:1、早,清早。《诗·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郑玄笺:“言其避恶早且疾也。”孔颖达疏:“清朝走马,未是善事,诗人言之,必有其意,故知美其避恶早且疾也。”一说一朝。2、明早。宋·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之一:“来朝风一席,随处且浮家。”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买卖归来汗未消,上床犹自想来朝,为甚当家头先白,每日思量计万条。”按:亦可读 lái cháo,意思是前来朝觐。《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左传·僖公十四年》:“夏,遇于防,而使来朝。”

华阴,音huá yīn,一般指华阴市,陕西省辖县级市,由渭南市代管。“华阴”作为县名,始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因县治在华山北麓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东起潼关,西邻华州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汉时,华阴县属京兆尹。后隶属多变。明代属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清雍正四年(1726),华阴县东部置潼关县,与华阴县同属陕西华州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华州降为散州,不再领县,华阴、潼关改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民国二年(1913),撤同州府,华阴属陕西省关中道。1949年5月,华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90年12月,改华阴县为华阴市。按:华阴道,指通向关中平原的“关中大道”,华阴是必经之地,故有此名。

果子沟,又名“塔勒奇达坂”,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公里处,是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峡谷孔道,全长28千米。以野果多而得名,古时为内地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新道的咽喉,有“铁关”之称。现为312国道(乌伊公路一级公路段)所经。元代以前,果子沟是一条不通轮轳的古牧道,中有塔勒奇山。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为了加快进军步伐,命次子察合台率部在果子沟境内“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终于凿通了天险。这在当时不仅加快了作战步伐,为成吉思汗夺取军事上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孔道,为古丝路新北道找到了一条捷径。当果子沟天险未凿通之前,古丝路新北道是由塔城和博尔塔拉境内进入楚河流域的碎叶等地;果子沟天险凿通后,中西商旅和友好使节,就取果子沟这条大道了。其后,元、清两代政府都在果子沟驻军把守。特别是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把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设置于伊犁河畔的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惠远古城),设伊犁将军统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之后,清廷又在果子沟中设立了头台、二台两座驿站,负责传递朝廷政令和边防军情。自此,果子沟更是车马喧闹,突显了其极端重要性。

伊犁,音yī lí,古代地区名,指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流域地区。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今一般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副省级建制。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是全国唯一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西汉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迁伊犁河谷。后元四年(前160)前后,乌孙西迁伊犁河谷等地,建乌孙国。元封元年(前110)前后,汉朝与乌孙结盟。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乌孙等国,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有突厥等在此建政。元代,归元。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鲁特再度崛起,建准噶尔地方政权,政治中心由塔城移驻伊犁河谷。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平定准噶尔。二十四年(1759),始设军府制政权。二十五年(1760)设伊犁办事大臣。二十七年(1762),设“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治惠远城,统辖新疆。直辖伊犁参赞大臣,节制乌鲁木齐都统,乌什、塔尔巴哈台等处参赞大臣,羁縻管理沿边哈萨克、布鲁特各部。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伊犁将军体制变革,仅管伊塔军政。十四年(1888),伊塔道设立,下设伊犁府、塔城直隶厅和精河直隶厅,军政、民政分治。三十年(1904年),科阿分治,阿尔泰地方设科布多帮办大臣。民国元年(1912),伊犁革命党人举义,成立中华民国新伊大都督府。是年伊犁军政府改设伊犁镇边使,塔城改设参赞,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均直属中央,并保留伊塔道建制。民国三年(1914),伊犁镇边使改设镇守使,归属新疆省管辖。1949年,伊、塔、阿3区归隶新疆省人民政府。1954年11月,以伊犁、塔城、阿勒泰3个专区为基础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驻伊宁市。1955年12月,伊犁专区撤销,所属市、县由伊犁州直辖。州辖塔城、阿勒泰两个专区和直属1市9县。之后,伊犁地区多次撤销、恢复。2001年3月,撤销伊犁地区建制。目前,伊犁州管辖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直辖3个县级市(伊宁市、奎屯市、霍尔果斯市)、7个县、1个自治县。州政府驻伊宁市。

旧雨,指旧友。

青海,古代地区名,指青海湖周围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今指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之后,西域各族在建立过地方政权。宋徽宗初,当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元时,归元。至元十八年(1281)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明洪武六年(1373),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祁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十六世纪初,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清廷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管辖。民国元年(1912),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西宁道,属甘肃省。十七年(1928)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民国十八年(1929)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月支,yuè zhī,即月氏,音yuè zhī,亦称肉知,ròu zhī,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秦及汉初,月氏国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质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月氏这次败后,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后来,被世仇乌孙国联合匈奴击败,再度西迁至大夏国。后逐渐发展强大,建立起中亚、南亚最强的“贵霜帝国”。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南迁至今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后世在提到“月氏”时,多是指他们曾经活动过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地区,是一个地域概念。

鄯善,音shàn shàn,古代指楼兰古国;今则指鄯善县,隶属新疆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南麓的吐鲁番盆地东侧。“楼兰”之名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提及楼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时的楼兰已被匈奴人征服。《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鄯善当汉道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楼兰古城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与若羌县城直线距离220千米。楼兰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非打通楼兰不可。汉元凤四年(前77),汉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刺其王,更其国名为“鄯善”,王都南迁,楼兰便成为两汉政权戍守屯垦的重地。汉朝军队屯军伊循,稳定楼兰,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都护对与楼兰的交通进行了整顿,修建了东西相望的烽燧群,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交通防御体系。东汉(25—220)时,汉朝开辟了由敦煌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的“伊吾道”,楼兰道有所衰落,但依旧是一条重要通道。西晋前凉后,楼兰渐衰。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灭前凉后,西域长史机构撤离了楼兰城,在这里的屯田士卒相继撤离。4世纪末前后,楼兰城最终废弃。今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西汉时,为狐胡国地。东汉时,并入车师前国。唐,置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宋,属高昌回鹘王国。元代,称作鲁克察克,元末改称柳城,到明代又称作柳陈、鲁陈等,即今鲁克沁。明正统年间,并入吐鲁番,称作“必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辟展办事大臣,并建吐鲁番六城,辟展为六城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鄯善县,隶吐鲁番直隶厅。清末新疆巡抚饶应祺在《会奏新疆增改府厅州县各缺》中记载:“辟展地为古鄯善国,名曰鄯善县”,因于此置鄯善县。但古鄯善国故址并不在今鄯善县,而是在今若羌县境。故鄯善是因古鄯善国为名而非故地。鄯善,又称“皮羌”,系维吾尔语,意为“马兰草”。也有认为与唐代“蒲昌”一名有关。“必残”、“辟展”都是维吾尔语名“皮羌”的同名异译。本条诗话中的“鄯善”指今鄯善县一带地域,因为古鄯善(楼兰)在废弃后,东晋隆安四年(400),高僧法显西行,他在《佛国记》里记载,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部探测时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后经发掘,证实此地就是楼兰古城。

七子,指七个人的合称,指同一领域同一时期内的七位代表人物,多用于文学领域,也有其他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七子有:建安七子、全真七子、明七子等。本条诗话中的“七子”指的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东汉建安年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文学齐名,称为“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同时,因七人同居邺中,故也称“邺中七子”。

黄门,即西晋诗人潘岳,潘岳在晋惠帝时曾任给事黄门侍郎职,故称“潘黄门”。善诗赋,诗与陆机并称。今存《潘黄门集》辑本。本条诗话中“上凌七子,下接黄门”,意思是指惠龄的诗歌水平上可以逼近建安七子,下可以靠近潘岳。按:黄门侍郎不是宦官。黄门指宫门。黄门侍郎是隶属少府的官员,但又是皇帝近侍,可以出入禁中。汉代黄门侍郎主要的工作是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公事处理的往来传达,属于能自由出入禁中的外官,能接触到众多朝廷机要,还有为皇帝监督尚书事的职能,地位很重要。《唐六典》:“黄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晋职官志》云:“黄门侍郎,秦官也,无常员,掌侍从左右。汉因之,秩六百石。”

相关文章

  • 详注《随园诗话》(949)上

    【原书卷八·七二】余雅不喜苛论古人。阮亭骂杜甫无耻,以其上明皇《西岳赋表》云:“惟岳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指杨国...

  • 详注《随园诗话》(925)

    【原书卷八·三四】康熙戊戌探花傅玉?先生,名王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

  • 详注《随园诗话》(927)

    【原书卷八·三七】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 详注《随园诗话》(926)

    【原书卷八·三六】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

  • 详注《随园诗话》(923)

    【原书卷八·三一】近日诗僧甚少,余游天台,得梅谷;到净慈寺,得佛裔;游九华,得亦苇;游粤东,得澄波、怀远、寄尘。亦...

  • 详注《随园诗话》(924)

    【原书卷八·三三】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

  • 详注《随园诗话》(932)

    【原书卷八·四五】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

  • 详注《随园诗话》(934)

    【原书卷八·四九】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

  • 详注《随园诗话》(931)

    【原书卷八·四三】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

  • 详注《随园诗话》(933)

    【原书卷八·四七】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083)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wg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