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散文库散文·散诗·散人
[《战略学札记》]读后5:守成与扩张,必须有态度

[《战略学札记》]读后5:守成与扩张,必须有态度

作者: 沐玉声声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06:44 被阅读3次
image.png

1958年10月6日凌晨,毛泽东在起草《告台湾同胞书》中,告诫美国人说: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正如东太平洋是东太平洋人的东太平洋一样。

如理解伟人的这一论断?

让我们看看文木老师是怎么说的。

文木老师贯穿全书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对于守成与扩张的阐释。他在这部洋洋几十万言的大书第一部分,列为“心得”篇第一的,就是这个观点: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对于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太引人注意的,然而,如果从战略学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真是不可不察。

第一:霸权扩张广度与强度成反比。

国际关系犹如张开的橡皮圈,在国力相等的周边国家中,拉得过长(扩张)与伸展不足(受到入侵)的一边均是较脆弱的一边。

与橡皮圈某边过于伸展就会被扯断,过于收缩也会改变其周长的道理一样,在多边的国家关系中,国家不管大小,其国力伸缩的时间和空间均有其不能越过的极限和底线。越过极限的扩张与没有底线的收缩都会导致国家的崩溃。

第二:制定国家战略,难不在确立目标,而在确立国力边界,国力扩张的极限和不能后退的底线。

与同期的美苏领袖比,毛泽东稳蹲“马步”,善亮短剑,剑锋所向,攻其不备。即使长期出境作战,也兵不出周边,而不是像杜鲁门和赫鲁晓夫那样劳师远征。这使战争在时间上的长期劣势,得到战场空间的近位优势弥补。这些军事艺术,终使新中国冲出先是美国后是苏联的围追堵截,其过程似是“四渡赤水”的重演。

朝鲜战争中,美国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越过其国力极限,因而败得既没面子,也没里子。

第三:政治的要义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扩张利益并在最恰当的地方实行妥协。

在1962年的中印之战中,毛泽东恰当地把握了国力伸缩的时间和空间,我方长距高寒的空间劣势,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大张大合的时间优势,而得到弥补。等到争执于古巴的苏、美和国会争吵不休的印度三家醒过神来,毛泽东已全胜收兵。一仗下来,既嬴了面子,中国人打出了威风和气势,也羸得里子,中国人在西南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定。

第四:国力扩展原则是不能将国力拉断,这是极限;国力收缩的原则是不能缩得受到入侵,这是底线。只要研究出这两点,就会对这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判断心中有数。

似乎是因果轮回,蒙古人对俄罗斯长达二百多年的残酷统治及压迫,在后来俄罗斯文化中注入了非扩张不能生存的意识,这又导致俄罗斯人崛起后重复并沿着蒙古人的路径逆失,以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规模扩张,并在扩张中去征服东西方民族,尽管其有效扩张却始终没有达到蒙古人的规模。

切记:国力极限处,便是政治妥协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略学札记》]读后5:守成与扩张,必须有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xm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