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有一种现象被炒得特别火——很多人除本职工作以外,还同时掌握了至少一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其职务称谓不得不以斜杠分割的多个标签构成。我们称这类人为——“斜杠青年”。
10年以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zai在他在《多重职业》一书中首次提出“斜杠效用”这个概念。对于“斜杠”现象,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也是各持观点、褒贬不一,赞成的意见是跨领域学习可以增长见识,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反对者则因为“跨界”现象与多年来被各界精英所推崇的“专注”精神相悖,从而对其嗤之以鼻。
跨界到底有什么好处?“斜杠”是否适合自己?又如果才能实现跨界?以下根据我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为什么要跨界?
1、只在一个领域很容易使人眼界受限、思维禁锢;重大突破往往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夸学科的人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说到电动车产业,你一定会想到特斯拉公司,大家都以为其创始人是马斯克,实际上它的创始人是马丁·艾伯哈德,他创立特斯拉公司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跑车迷,又是环保主义者;苹果公司的产品也是科技成果与人文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2、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斜杠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很多人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等到工作几年后终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的时候,也常常会因为各种生活压力而动弹不得。
这个时候,斜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上班赚钱,下班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如果能够发展成第二职业,还可以有一份额外的收入。
3、在不确定时代里,多重技能是职业发展的保护机制
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变化速度极快且不可预测,一波新技术的出现(比如人工智能)就可能让很多就业岗位从此消失,于此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机遇,而新的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提前储备新的技能可以避免因技术变革而带来的职业危机,还有机会在风口来临时迅速崛起。
哪些人不适合跨界?
1、首先是那些明确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的人。
他们会觉得自己目前的领域已经足够深远有趣,而且自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对这样的人来说,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等遇到瓶颈的时候,再做跨界的尝试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策略。
2、其次就是那些在自己本职工作上都还没做好,想通过跨界来做好别的事的人,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当你跨界之后,你会发现新的领域并不比之前的更容易,反而会更难。所以,别轻易转场,不要用选择代替努力。
什么样的人跨界成功率更高?
1、在原来的专业或行业里已经做得很出色的人。
谷歌公司早期在招人时有一个奇葩规定,不管申请者有多少年工作经验,都要提供大学时的成绩单。因为谷歌很看重一个人是否靠谱,而在大学时期成绩好就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很难有好的工作表现。
2、对于想跨越的领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或者在跨界之前,愿意在新的领域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人。
张泉灵从主持人专做投资人的前半年,每天用18个小时来工作和学习投资方面知识;富尔顿从画家到发明家的转变过程中,可是从头学习了数学和机械学的。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想做好,都需要深入学习和长期积累,所以跨界并不轻松,不是知道一点皮毛知识,或者只是感觉很喜欢就能在新的领域里实现华丽转身的。
3、具有一定天赋而之前没有被发现的人,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在新的领域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4、跨界者的思想都是非常开放的,他们舍得抛弃旧观念,接受新事物、新思维。
很多大企业因技术变革而由盛转衰,很多遇到中年危机的人想转行却无力完成梦想,其中一个通病就是他们受限于旧的思维方式,难以割舍存量。而跨界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它能带来新的思维,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可能成功转型的。
几种常见的跨界模式:
1、艺术和技术(左脑+右脑)的结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比如科技工作者兼作家,医生兼园艺设计师等。
2、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还处在兴趣爱好的探索阶段,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3、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可以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更有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比如:金融理财师+业余马拉松选手。
4、相关性职业的组合。
如果你目前的职业和其他职业密切相关,也可以通过扩大指责范围来实现跨界。比如写作+教学+演讲+顾问,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导演+监制+制片人等等。
一般来说,每一件事都具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应视人视情况而定,“斜杠”精神也许适合某些人,而不适合另一些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适用,而在另一个阶段就不适用。所以,切莫盲从、也不要跟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好。
《圣经》 马太福音25:29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