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目连”

作者: 昇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9:39 被阅读20次

午后翻书,读到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红目连》,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些闹饥荒的日子。

“红目连”,一种普普通通的鱼,林清玄说小时候家境不好,买不起贵的鱼,妈妈只好买它回来,煎着吃,却有一种别样的香。以致长大后想起来,“红目连”便成了回味穷困而温馨生活的代名词。

“红目连”

记得小时候我是很少吃到鱼的。那时鱼塘还是集体的,只有到腊月过年前放塘起鱼时,每家才能分得一两条。多是鲢鱼,鲫鱼。母亲拿回来洗干净,做成一大盆。鱼肉倒不稀奇,尤喜欢吃鱼冻,等第二天鱼汤冻住后,像果冻模样,挑盆边上的鱼冻吃,凉凉滑滑的,滋味甚是鲜美。

起鱼塘末了,还有人下到浅水塘里捞漏网之鱼。那可是冬天,和衣下塘,在泥浆水里扑划,浑身像个泥鳅,脸上到处沾满泥巴,为的就是能有意外收获。小时候鱼总归是好东西。我站在岸上看热闹,看泥水中花脸的人觉得好笑,并没想着其中的辛苦。

长大后,家里吃鱼的次数也不多。鱼倒是容易买到,大概是家里人特别喜爱吃鱼的不多。但过年买几条鱼是必须的,不仅有普通的鲢鱼,还有肉厚刺少的草鱼,鲤鱼。

在平常生活中,常见到有人浪费,尤其是吃食堂,请客酒席上,不是自个花钱时,剩半碗米饭就随意倒掉。让人看着总是不舒服。

小时候有一段闹饥荒的日子。七八月间青黄不接,有几年每到这个时候家里就不够吃。新稻还在田里,没有成熟。妈妈就用大白菜,大蒜,和着碎粉条一起煮给我们吃。孩子们正长着身体,容易饿,又能吃,没有挑食这回事,吃起来一样津津有味。多些日子没有吃米饭也不行,有钱人家馋鱼肉,到这会我们饿时馋大米饭。这时妈妈会向邻居借个半升一升米回来,还的时候为了表示人情,总要把升子堆得高高的。小时候都是不懂事,如今想想,借米的滋味一定很尴尬,怎么容易向人张口呢。

不够吃大概是收成不好,记得跟爷爷吃过玉米糊糊。碗里总要舔得干干净净。如今人们不时想着吃点粗粮,可跟那个时候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吃饭时,那怕是有一粒掉到桌子上,也要认真的捡到嘴里吃掉,不存在浪费的情况。

现在有时会吃到一种虾,用粉裹着炸制而成。我就整个一口咬到嘴里,不会像有的人斩头去尾。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我不会学着他们那样。

想起过去的这些日子,我曾埋怨父亲的懈怠,庆幸爷爷在我小时候支撑着一个家。到爷爷去世后,常有村邻欺负。如今人到中年,我也体会到父亲的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幼稚。也因此会想到一个家庭的传承,家族的兴衰。

读林清玄的文章,了解到他小时候饥饿比我们这一代人更甚。到了八十年代,乃至之后出生的青少年,可谓是赶上了好时候。至少衣食无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拿现在与过去比,好日子可谓是随手可及。我想,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懂得粮食的可贵。只有过过苦日子,才懂得眼前平常生活的来之不易,何尝不也是一种的幸福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目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bs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