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以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两人在五个夜晚内,关于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哲人信奉阿德勒的心理学,并想通过此番探讨告诫青年人:世界及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只要我们有勇气摘掉墨镜去正视这个世界。
第一夜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影响着我们的,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而不是经历本身。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如果信奉原因论,认为今天的不幸是由过去的经历造成的,那么人就很难获得幸福。
悦纳自己,接受并利用好自己被给予的一切才能获得幸福。一味关注和计较自己被给予了什么,反而让自己变得不幸福,因为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计较和苦恼而发生改变。贫穷的家境不会改变,受伤的经历也不会发生改变。我们只能不断努力更新自己的所拥有的。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就比如性格这个问题。一个人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人赋予意义的方式。所有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就是生活方式,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世界观人生观。一个人现在的性格比较悲观,阿德勒认为这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也许在最开始的时候,一个人的选择是无意识的,会受到国籍,文化家庭环境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的行为就是自己的责任了。要不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这是需要勇气的。之所以很多人都沉浸在过去不幸的经历中,就是因为缺乏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勇气。经常说自己不幸而不愿意改变的人,习惯于呆在自己的舒适区。这个舒适区其实并不是真的舒适,但是相对于改变以后的未知区,这是是熟悉的是安全的。
但是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有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勇气。这就意味着要改变自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过去过去发生过什么,都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以后人生的是自己当下的选择。
阿德勒目的论VS弗洛伊德原因论:
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影响着我们的,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而不是经历本身。我们的人生并不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选择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来解释我们今天的行为。所以在阿德勒看来,过去的经历造成的心理创伤其实根本不存在。比如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他每次站在人群面前都会紧张不已,手心出汗,身体颤抖。弗洛伊德这一派的心理医生会从这个人过去的经历来解释他今天的结果。他可能小时候 某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言被大家嘲笑了,这给他留下了心理创伤。这导致他每次站在人群面前都会不由自主的紧张。但是阿德勒的理论认为,这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之所以会在人群面前不由自主的紧张,这是为了他不出现在人群面前的这个目的。
阿德勒的目的论让人感受到更多希望和可能性,因为它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同时阿德勒的目的论也给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再从过去经历中找失败的借口。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失败也是自己的选择而造成的,而不是由过去的经历导致的。要知道人是特别会给自己找借口,会给自己开脱的。自身任何与他人不一样的客观因素,都可以成为我们不努力的借口。就比如今天的我,缺乏社会活动经历和组织协调能力,过去我总喜欢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找借口。我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且家里经济拮据,我会从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中寻找自己失败的借口。而事实上,今天的我其实是自己的选择造成的。过去的经历也许会影响我的部分选择,但了解自己的选择倾向以后,应该逐步去调整,勇敢的去做出一些有挑战的选择。
第二夜
从过去的经历为自己寻找借口,从而避免尝试避免失败的可能,这种目的论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一个人讨厌自己,或者一个人有脸红恐惧症,难道这也可以用目的论来解释么?一个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从而自卑性格孤僻不合群。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这个人是为了避免与人交往,所以给自己找了借口,让自己相信自己满是缺点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所以才会有讨厌自己的人。也就是说讨厌自己也是为了避免人际交往这个目的。而一个脸红恐惧症的少女,之所以会在喜欢的人面前脸红,也是因为害怕自己告白失败,所以为了避免告白的这个场景出现,所以自己患上了脸红恐惧症。
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都是源自于人际关系的。及比如自卑这个事情,自卑感源于自我价值判断时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加价值低,所以有一种劣等感。而这种劣等感其实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中,才会产生这种主观的感受。所以才会说人的烦恼源自人际关系。但是身高不高的人可以让人感觉轻松。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身高不高也可以理解成一种优势。对客观事实的解释,这个事情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我们可以重新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改变需要勇气。因为我们不能再相信别人告诉我们的世界的样子,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这让我想起了尼克胡哲,没有手没有脚,却学会了游泳,足球,高尔夫和冲浪,他还成为了著名的理智演说家,得到无数人的追捧。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不被他人异样的眼光而定义,不受他人议论的影响,活出自己的精彩。
自卑感可以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困滞不前的阻力。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源自于我们想在人际关系中追求优越感,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催促我们更加努力,不断进步。但是一旦人自卑又不相信自己是可以变得更好的,那就成了一种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清洁又会成了自己不改变不努力的借口。比如有的人这样想,“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找到好工作”或者”我因为表达能力不行所以无法升职“。这些因为A所以无法B的想法,这都属于自卑情结。这是因为缺少改变的勇气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为了维持现状而给自己找的借口。
自卑感可以催人上进,但是健全的自卑感应该来源于自己于理想自我的比较,而不是于他人的比较。与他人竞争的想法,会让人觉得自己周围充满了竞争对手,世界也是危险的。而实际上,在意自己脸的人只有自己。在意自己缺点的也只有自己。当我们从于他人竞争的圈子里走出来以后,才会摆脱怕输的恐惧心理,才能脱离竞争对手的关系,才能真心的与别人成为伙伴。这样就能减少自己人际关系中的烦恼。但实际上,同生态系统一样,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优胜劣汰才能决定资源的分配。就比如一个公司里的职称等级总是金字塔结构的,能升上去的总是竞争的胜者,不可能把公司的同事完全当成亲切的小伙伴,不在乎竞争关系。而且宏观层面讲,竞争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技术发展的进化,服务水平的进化。所以我觉得怎样在竞争的环境中,平衡自我的评价不过度自卑不过度自负,保持相对准确的自我定位才是更有效的。
阿德勒的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有这样几点那要求:行为上人是自立的而且可以于社会和谐相处,对应的心理目标包括”我有能力“的意识,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这些要求需要在直面人生三大课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人生三大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在直面这三个课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会因为想要逃避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而拒绝上班,有的人会因为上班时的失误担心受人指责而苦恼。但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又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所以如何在保持自立的同时,与周围世界保持和谐,这是人生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