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写论文重读《资本论》,看到熟悉的那句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让我开始怀疑,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火遍全网的三字格言“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实现。
纵观一些涉及到“做自己”的言论,发现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对这三个字的理解其实是想过上整天吃喝玩乐的生活而不用为生计发愁,或者是可以纯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唱歌和踢球等而不用管这些行为是否能带来收益。毕竟我的本性就是追求轻松快乐与自由啊,遵循社会规则的条条框框和为了利益去做事情也太俗气了吧,而且这样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对别人说我在做我自己了呢。
可每当我想放飞自我的时候,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拉我回来。回到现实中的我就会发现,我的身份证号码、学习成绩、社会身份等这些冰冷冷的数字和名词,都比我的想法、爱好和性格更有效地定义我,想法和爱好总是会变,但这些数字和名词,一直以来都比我本人还要更坚定地在代表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67312/04b66ccbb2838db6.png)
人终究是无法完全脱离社会存在的,摆脱得了一时也摆脱不了一世。如果一边想要随心所欲快意恩仇地做自己,一边又不得不完成社会和他人赋予自己的种种任务,大脑负责角色扮演的区域切换不够快是很容易精分的。
那能达到的一种做自己的状态,个人认为,可能是在经历生活足够多的磨砺和对自己有持续清晰的认知后,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理想、爱好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与自身、他人和世界都能和解从而达到一个身心平衡的状态。这样当然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和调整,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这种状态是很难长久的,毕竟自己的想法、身边的人、社会的样貌有任何一样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这种平衡可能就会被打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67312/6df89178b6d6e417.png)
因此,“做自己”其实是有高门槛的,而在达到或维持“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向社会的规则妥协,向亲近的人的愿望妥协,甚至向自己善变的想法妥协。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和当年的理想背道而驰,也不用感到惭愧,毕竟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身不由己才是生活的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