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145)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07:38 被阅读46次

    卷四(二一)

    陆陆堂、诸襄七、汪韩门三太史,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或诵诸诗:“秋草驯龙种,春罗狎雉媒。”“九秋易洒登高泪,百战重经广武场。”差为可诵,他作不能称是。相传康熙间,京师三前辈主持风雅,士多趋其门。王阮亭多誉,汪钝翁多毁,刘公㦷持平。方望溪先生以诗投汪,汪斥之。次以诗投王,王亦不誉。乃投刘,刘笑曰:“人各有性之所近,子以后专作文,不作诗可也。”方以故终身不作诗。近代深经学而能诗者,其郑玑尺、惠红豆、陈见复三先生乎?

    陆奎勋,(1663—1738),字聚缑,号坡星,又号陆堂,浙江平湖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年,年七十六岁。早年喜读医、卜、术算、兵书,工文字,能诗。年长后,随叔父陆棻于京师,学识广博,名噪公卿间。清康熙五十九年乡试中举;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始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撰拟制诏多称旨。不久,以病乞休离京回乡,开馆讲学,秀水朱彝尊题名“陆堂”,被尊为陆堂先生。 十二年赴广西主讲秀峰书院,论学以朱熹为宗,学规仿朱子白鹿洞遗意,成就甚众。治学方面,主张“六经注我,而后我可注六经。兼合六经以注一经”。后因疾归里,卒后葬于县治南郊。著作有《陆堂易学》10卷、《今文尚书说》3卷、《陆堂诗学》12卷、《戴礼绪言》4卷、《春秋义存录》12卷、《陆堂文集》20卷、《陆堂诗集》24卷,续诗集八卷,均《四库总目》及《心印正说》三十四卷,《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诸锦,(1686年-1769年),字襄七,号草庐,浙江秀水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年八十四岁。雍正二年进士。选金华府教授,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召试一等三名,授编修。官至左春坊左赞善。锦少孤,奉母教,辛苦诵读。家贫,无买书资,闻吴下某书贾爱客,诣之。留数日,主人曰:“观君举止,欲读竟此架上书耶!”锦笑而颔之。顾嗣立、张大受为之延誉,名遂起。生平浸淫典籍,寝食均废,甘守寂寞。诗法山谷、后山,为王昶所称颂。辑浙中耆旧诗为《国朝风雅》十二册,自著有《绛跗阁集》十一卷,及《毛诗说》二卷,《通论》一卷,《补飨礼》一卷,《夏小正诂》一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汪师韩,(1707—?),字抒怀,号韩门,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卒年不详。师韩年少时就工诗善文,名闻四方。通籍后,习国书,作《龙书赋》五十韵,李绂极为叹异,携入《八旗志》书馆存档。雍正十一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奏直起居注。闻母病假归。尚书张照为武英殿总裁,上疏荐举师韩校勘经史。后又受大学士傅恒推荐,入直上书房,复授编修官。未几,落职。客游畿辅,直隶总督方观承延请主讲莲花池书院讲席。会奉旨查核天下书院山长(院长),观承因以入奏。乾隆帝犹记忆,以“好学问”称之。师韩闻而感涕,作诗四章纪其事。中年以后,一意穷经,诸经皆有著述,于易尤邃。著有《观象居易传笺》十二卷,《孝经约义》一卷,《韩门辍学》五卷,续编一卷,《谈诗录》一卷,《诗学纂闻》一卷,《上湖纪岁诗编》五卷,《上湖分类文编》十卷,又有《诗四家故训》、《春秋三传注解补正》、《文选理学权舆》等,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王士祯,(1634-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年六十七岁。生于世宦之家,曾参与复社事。汪氏性情急躁冲动,坦率直言,不能容人过错,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无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进,惟嗜读书问学,发明经义,精研史学,昌言朴学。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九年(1670年)辞官归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六十余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后乞病归,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

    刘体仁,(1617—1676年),字公㦷(音yǒng,勇异体字),公恿、公勈,号蒲庵,明末颍川卫(今安徽阜阳阜南县,明设颍川卫,卫所在今阜阳,隶属河南都指挥使司,军籍,世袭)人。清代诗人。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官吏部主事。工诗文,善山水,萧疏旷远,寄兴天真。嗜古精鉴赏,喜作画,并精鉴别。有藏书处为“七颂堂”,藏书2万余卷。著有《七颂堂识小录》1卷、《七颂堂诗集》10卷、《七颂堂文集》2卷、《七颂堂随笔》、《七颂堂词绎》、《蒲庵集》等。著有《识小录》、《七颂堂集》、《蒲庵集》。

    方苞,(1668—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郑江(1682-1745年)字玑尺,晚号筠谷。清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至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湛深经学,以诗为事业,有指其失及改定其诗者,终身敬礼之。有《筠谷诗钞》、《书带草堂诗钞》、《析醒录》、《粤东纪游》等。

    惠士奇,(1671—1741年),清吴县(今属江苏)人,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红豆主人(居处称红豆山庄),学者称红豆先生。康熙进士。始官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同考官、乡试正考官。康熙末、雍正初,连任提督广东学政,倡导经学,擢侍读学士。后因失职罢官。乾隆初,补翰林院侍读。学承其父周惕,治经专主汉代经师之说,言必据典。兼通天文、乐律。著有《易说》、《春秋说》、《礼说》、《大学说》及《交食举隅》等。工诗,辑有《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及《南中集》等。(按:其父惠周惕,号红豆老人)

    陈祖范,清学者、文学家。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因病未参加殿试,后回江南,闭门读书。几年后,雍正诏书天下,广开书院,各地争相延聘陈祖范去书院教书。他教书有方,但教了一二年就辞去不干了。他说,学生读书都为了做官,考不中进士就说你书教得不好,师道难立。我不想做官,和他们同列,觉得很难为情。朝廷举荐经学通儒,陈祖范被列榜首。因年老,不就职,赐国子监司业。著有《司业诗集》,有《趵突泉》诗。

    本人翻译:

    陆奎勋、诸锦、汪师韩三位太史,经学造诣极其精深,而诗作则多生涩沉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或许诸锦诗句:“秋草驯龙种,春罗狎雉媒。”“九秋易洒登高泪,百战重经广武场。”勉强还可以一读,其他诗作则不能称道了。相传康熙年间,京城三前辈主持诗坛,读书人多登门求教以求指点。王士祯评价诗文多给予赞誉,汪钝翁琬评价诗文多给予诋毁,刘公㦷评价诗文则公允持平。方苞先生将自己的诗作送给汪琬,被汪斥责。又将诗作送给王士祯,王也没有给予赞誉。于是又送给刘体仁,刘笑着对他说:“人各有性情才学最适合之处,你以后专门作文,别作诗就可以了。”方苞因此终身不作诗。近代深耕于经学而又能作诗的人,亦或只有郑江、惠士奇、陈祖范三位先生吧?

    真老实人言:

    “学人之诗,读之不欢。”袁枚一直认为研究经学与吟诗作赋是矛盾的。有关此现象之原因,我以前说过,但是,有专家指我正好说反了。刘体仁评说方苞诗作:“人各有性之所近,子以后专作文,不作诗可也。”若论方苞之文采,不可谓不灿烂,而闻得刘之言,竟终身不作诗。显然,方苞领悟了作文与作诗之区别,方如此决绝。也正是其如此决绝,才成就了一代散文宗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14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nm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