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学习方式的回归
公开课课堂的评价为了什么?为了诊断教学,为了使教师通过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然而观看课堂评价量表,更多的是考察教师的仪态、基本功、讲解和多媒体,而对如何开展学的评价较少,这样无形中引导老师走向表演者,使他们逐渐把讲台当成自己展示才华的空间。而学生呢,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适应了听老师的讲,而懒得动脑或者不需要动脑,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动脑的必要性,因而学生的大脑逐渐的被废弃。学生在课堂听“会”了,而不是真正地学会了,所以当测试变换情境的时候,很多学习迁移能力差的孩子就容易傻脸了。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人?是在真实环境下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这些事实性知识或者程序性知识通过百度和GTP都能逐渐帮助人们完成
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主动权,失去了选择权,也就失去了探索的热情,失去了规划的能力,不会规划学习,不会规划人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按部就班去生活,这就是一眼可见的一生。
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寻找内在的动力成为拥有自觉意识的大写的人。
贰|深度教学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们偏重单篇教学,统编本教材虽然也是单元,但老师们大多没有形成单元意识,多以教课文为己任,对文本大都能深度解读,而忽视了单元意识,这就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意识,师生没有形成大概念,更不能对知识进行结构化。
在教学过程的探索中,其实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单篇教学到群文教学,但是群文教学只不过把同类的文章进行了组合,其基本实质还是教学的“教”,不过是组文阅读,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整个学习过程没有驱动型的任务,缺乏情境,学生还是在被“教”。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及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是基础,离开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其他三个素养达成就成了缘木求鱼。
如何达成学生素养的落实:1.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2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也就是说要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这个歌过程中就是设计语言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事中习得本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课标这样写到:“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
所以,我们进行的教学应该是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统整学习任务,形成子任务或者任务群,改以往的文本组合为内容组合,改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改浅学习为深层学习,改过去的“教”为“学”,改“教给”为“习得”,通过单元学习形成一个大概念,实现知识的结构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