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形成,实际上是有迹可循。
冥冥之中凡事皆有因果。
因果循迹在那里,只是你不懂得或者不知道。
每一个巨婴的背后都有着无知的父母。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成年人的背后都有关爱缺失的童年。
1/刚出生的婴儿,是以外部环境为中心的。
研究表明,初生的婴儿,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辨别父母的声音容貌,并主动和父母进行沟通以获得食物和庇护。
同时,婴儿迅速学会对外部环境发出信号,并根据环境的反馈做出响应。比如饿了冷了的哭啼,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笑容及肢体的回应。
了解外部环境以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天赋。
然而这种本能,很快就退化了。
树因为以父母为主的外部环境及时反馈和回应。饿了,哭喊几下,马上有东西吃;冷了,哭喊几下,马上有温暖的衣物或怀抱。这种反馈越快越充分,婴儿就越有安全感。伴随而来就是不断强化了婴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记。形成了婴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婴儿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绕他来转动,周围环境必须及时满足他的需求。
2/儿童的成长,是从“自我为中心”到“以外部环境为中心”的转变
儿童慢慢长大,开始探索环境以及不断和外部环境发生冲突。比如和哥哥姐姐抢食物玩具以及父母的关注,和周围的朋友争吵争执甚至打架。
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他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外在环境不可能无条件来配合他。在不断的冲突中,小孩子学会了适应外界环境,和他人进行沟通,谈判,妥协和平相处。
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会强烈一些。因为父母的关注度始终在他身上。多孩家庭的儿童,以外部环境为中心的观念会更强烈一些。因为冲突来的早,转变也就来得早。
所以大家会感觉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会自私一些,多孩家庭儿童会考虑他人多一些。
3/“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外部环境为中心”两种意识的差别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比较注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自我和他人冲突的时候,偏向于选择自我,敢于追求自我欲望的最大满足和自我的最大发展。
以外部环境为中心(以他人为中心)的人,更多会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在自我和他人有冲突的情况下,偏向于选择他人而委屈自己。
每个人都同时存在这两种意识,只有这两种意识平衡共处,一个人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失去平衡,变成单方面的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以外部环境为中心,就会相应的出现不健康的人格。例如:“巨婴症”和“讨好型人格”
4/巨婴症和讨好型人格
巨婴症一开始指超重超大的婴儿,后引申为心理停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最明显的特点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认为环境必须最快时间无条件满足他的需求。
在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部环境为中心”转变的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百依百顺过分溺爱,甚至把儿童受到的挫折归结为外部原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儿童碰到额桌子,父母装模作样责怪桌子),会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甚至一直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心理状态,也就是所说的巨婴症。每个巨婴的背后,都有着愚蠢无知的父母。
而从小缺少关爱,受到忽视和冷落的小孩,会缺乏安全感,自卑,凡事考虑他人感受而忽视自己的内心,形成“讨好型人格”。以外界或他人为中心,对他人形成依赖,在有冲突的情况下牺牲自我满足他人,根本谈不上独立健康的人格,更别谈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5/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就是个伪命题
有段时间非常流行男孩穷养女孩子富养的说法。大部分人的理解是男孩子要受点苦,多点磨难,物质相对匮乏;而女孩子要富养,尽量要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长大了才不会因为别人的一点好就感恩流涕。
独立和健康的人格,是每个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不管穷养富养,都不能违背基本的道理和规律。该满足的需求要给以满足,该受到的挫折也要经历。过分的满足了儿童的需求,或者不舍得儿童受到挫折,其实就是对儿童最大的伤害。
(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不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总结。仅和大家探讨与交流 ——陈耀明2019/3/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