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激励强弱与表现能力之间存在关联--激励越强,工作热情就越高,人们越努力就越容易接近最终目标,这种推论似乎很有道理。归根结底,这就是保险、金融、国企高管天价工资和奖金背后的理由。巨额工资和奖金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取得非凡业绩。然而事实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一:心理学家罗伯特·亚尔克斯和约翰·多德森将小白鼠放入一个箱子中,箱子里面有迷宫一样的通道,每个迷宫通道墙壁颜色都不一样,危险和安全的区域标记以及电击的强度也各不相同:在红色通道里,电击强度很轻微;带圆点的通道,电击强度非常强烈;还有的安全区,地面上覆盖着黑白棋盘格子。日复一日,小白鼠的任务就是学着如何选择最安全的通道穿过迷宫,同时要躲避电击 (小白鼠安全穿过迷宫得到的奖励就是逃过电击)。小白鼠做得怎么样呢?
在亚尔克斯和多德森的实验中,有些结果与我们多数人的预期相向,有些却和人们想的不一样。当电击非常微弱时,实验白鼠几乎没有受到激励,结果是学习的速度很慢;当电击达到中等强度,对实验白鼠的激励作用显现,它们立刻开始做出努力,想弄清楚鼠迷宫的规律,而且学习的速度也很快;但是实验的意外收获是:当电击非常强的时候,实验白鼠的表现很差!当电击强度达到最高值的时候,实验白鼠除了对电流的恐惧之外,似乎不能集中精神关注其他任何事情。它们惊恐万分,根本就记不住箱子里哪一部分是安全的。哪一部分是带电的,根本搞不清周围环境的结构。
我们假设当时亚尔克斯和多德森在实验中用的是奖金而不是电击(假定实验白鼠也需要钱),结果会怎么样呢? 奖金太少,实验白鼠不会在意,也不会更好地表现。奖金增加到中等程度,实验白鼠们注意到了,并且表现很好。但是当奖金增加到非常高的水平时,实验白鼠们就会受到“过度激励“,无法集中精力,结果,它们的表现反而不如奖金低一些的时候。如果我们实验用的是人而不是白鼠,奖励刺激用的是金钱而不是电击,是否还会看到激励与表现之间的这种关系呢?或者换一个更加务实的角度思考,为了使人们表现得更好而拼命提高奖金,经济效益到底是会更高,还是更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二: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等在印度开展了一项实验。他们找到了87名被试者,并要求这些被试者完成六项游戏任务(脑力劳动),这些任务需要被试者们开动脑筋、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好。被试者被分成了三类,每类被试达到一定成绩后会获得不同的奖励。其中,三分之一的被试达到一定成绩后只能获得少量奖励:差不多是当地人一天的收入;三分之一的被试能获得中等奖励:约是当地人两周的收入。还有三分之一的被试则能得到大笔奖励:几乎相当于当地人5个月的收入。
实验结果是:获得中等奖金的人与获得少量奖金的人表现基本上不相上下。让人吃惊的是,获得大笔奖金的人表现最为糟糕;面对高额的奖金,他们过于紧张,导致表现不佳。可见,人与小白鼠的表现并无多大差异。
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激励较低时, 加强刺激可以提高表现值。而当激励基数提高时,进一步加大激励就会事与愿违,降低表现值。下图展示了表现与激励的“倒U形关系”。
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上图说明激励(薪酬,电击)与表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蓝色线代表激励与表现值对应增强的简单关系。黄色线代表激励与表现回报递减的关系。红色线代表实验结果:激励较低时, 加强刺激可以提高表现值。而当激励基数提高时,进一步加大激励就会事与愿违,表现值降低——在图中表现为心理学家所说的 “倒U形关系”。
更多实验表明:较高激励对两类不同工作产生的作用不同。如果从事的是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奖金越高成绩也越高。但是,一旦工作需要动用认知能力(脑力劳动),高额奖金就会对成绩造成负面效果,就和我们在实验中所看到的一样。
结论很清楚。发放高额奖金有利于提高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的业绩,但如果需要人们动脑子则可能适得其反--而企业通常选择向从事脑力工作的高管发放巨额奖金。而对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不闻不问。如果高管们的任务是砌砖,用高额奖金激励他们情有可原。但如果他们的激励基础是奖金,从事的是管理、决策、筹划兼并和收购,或者创造五花八门的管理创新的工作,奖金的效用就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很多--甚至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总而言之,金钱对人的激励可能成为双刃剑。对于需要认知能力的工作,将业绩与较低或中等数额的工资和奖金挂钩会起作用。但如果奖金金额太高,则会使人过度关注奖励,从而分散他们的精力,造成压力,到头来反而可能降低他们的业绩。
事实就是巨额工资和奖金带不来高业绩,而现实又常常是黑白颠倒。
参考资料:《怪诞行为学》2 作者:丹 艾瑞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