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 | 视吾舌尚在不

作者: 渊之鮀 | 来源:发表于2018-08-18 08:50 被阅读46次

文 | 渊之鮀

读《史记·张仪列传》竟被开篇的这句“视吾舌尚在不”逗笑,真不愧是靠三寸不烂之舌吃饭的人,可见对于他来讲,舌头比命都重要。这句评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则更能让人对其纵横捭阖之术喟然而叹。

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而对于纵横家们的写法尤注重其能言善辩的能力。这一篇列传言简意赅地讲述了张仪是如何以“横”破“纵”,连横六国以事秦。其辩论有理有据,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更重要的是其揣度人心的尺度之精准,让人不胜唏嘘。

开篇简单介绍张仪师从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鬼谷先生是一位玄乎其玄的神秘人物,据传其精通百家学问,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等等等等各种称号,由此可见张仪也必是不可小觑的人物。但是,紧接着太史公却戏剧性的讲了一个小故事,学有所成的张仪穷困潦倒之余,还受楚相质疑而惨遭鞭笞之苦,归家后通过夫妻二人的对话,就有了这句“视吾舌尚在不”,诙谐中又潜藏玄机。由此“张仪舌”的典故便流于后世,常以此称谓能言善辩的人。

张仪和苏秦同出师鬼谷先生,而苏秦主张合纵六国而宾秦,但又怕秦国在没结缔合纵盟约时攻打各诸侯国,那就功亏一篑了。此时,苏秦想到了张仪,而文首也说“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也算是为此处行一铺垫,由此巧妙地把张仪拉入了这趟浑水。但同时又因为苏秦为张仪相秦而铺路的明智之举,也换来了赵国的暂时安定,以及合纵盟约的订立。

当张仪登上秦相的宝座后,给楚相写的那封信也甚是有趣,从这里再回过头来看文首“张仪舌”的典故,就不觉得那只是区区一个小典故那么简单,这里面还包含了许多微妙的智慧,并且对行文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秦惠王面前,张仪与司马错针对“伐蜀”和“伐韩”的辩论也是相当精彩。可以说张仪的论点论据论证很充分,但司马错的论点论据论证与张仪又各不相同,并且在最后又驳斥了张仪的说法,因此相对来讲更胜一筹。

张仪诱魏事秦,可谓其过程百转千回,他本为魏人,却又因身相于秦,而千方百计去说服魏襄王破纵事秦,这里和文末其重返魏国而最终卒于魏又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直至魏襄王卒而哀王立,观津之战后,各诸侯国都对秦国胆战心惊之时,张仪再次对魏哀王开始唇枪舌剑的新一轮攻击。

看他的言论可谓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先是深刻地痛贬了一顿魏国各个方面的劣势,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接着又痛斥合纵策略的伪诈反复,揭穿其必将失败的结局,最后再夸耀秦国多么兵强马壮,多么所向披靡,各诸侯国对秦无不望而却步……最后搞得魏哀王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而“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

对于张仪戏楚,一方面可能是为了破纵连横,另一方面与开篇典故再次对应,也可能是为了报复楚国。其言辞不乏威逼利诱的段子情节,但楚怀王是真心架不住“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这么大的诱惑的,是故,其对张仪的许诺深信不疑,而且根本听不进去陈轸的劝告。由此可见张仪早已将楚王的心理拿捏得丝毫不差,再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便更是锦上添花,对破齐楚合纵犹如探囊取物。

再看秦、楚蓝田之战后,秦要与楚易黔中地,而楚王尚对被张仪戏虐耿耿于怀,于是要求用张仪来换黔中地。正当秦王欲言又止时,张仪自告奋勇请行,惠王反倒不能理解他,而他就此又作了一番分析,单不说他能否全身而退,就最后一句“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估计也会让秦惠王感激涕零。

当张仪闻及苏秦已死,便开始游说连横各诸侯国,这里又与开篇“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相对应。游说楚、韩、齐、赵、燕时,他通过分析贬低各诸侯国国情,夸耀秦国地广势强,兵多将精,储备充足,再立证驳斥主张合纵之士的观点等等,从诸多方面来阐明连横的必然可行性。此处张仪全凭一张嘴、三寸舌,就搞得各诸侯国君主有种岌岌可危的忧患感,而最终都听信他的言辞同意破纵连横。

然而,正当张仪满载而归,对连横信心十足之时,忽闻秦惠王卒而武王立。武王对他本来就不喜欢,再加上群臣的诋毁,各诸侯国知晓张仪与武王有隙,又都纷纷“畔横复合纵”,导致连横举措功亏一篑。

张仪就此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主子的不待见,众人的恶语相加,各诸侯国对其惧恨参半,种种原因都可能使他随时一命呜呼。想想苏秦最后被“车裂于市”该是多么悲催的结局,张仪该何去何从呢?

最后,张仪选择了重返老家魏国,循循善诱地说通了秦武王,巧妙地脱身是非之地——秦国,回归魏国。张仪到了魏国,魏哀王也有两难,一是对于张仪这样稀缺的人才若能为己所用当然很难得,二是又惧怕齐国因此来攻打魏国,有些得不偿失。

此时张仪又巧生一计,他深知齐、楚两国交情甚深,于是辗转委托楚国使者与齐王进一步沟通,原原本本将自己的策略告知齐王,而齐王权衡利弊自然做出了退让。因此,张仪又凭自己的智慧以及巧舌如簧的能力,最终能够在魏国得到善终。

读完了《张仪列传》,不由想起韩非子,韩非子的名篇《说难》主要讲述了游说的各种难处以及应对的策略。然而,韩非子却最终深谙说难,却又有口难辨,虽被秦始皇赏识,却因各种阻难而临终也没能见到秦始皇说出为自己辩解的一句话。或许,对于韩非子本人来讲,最惋惜的也莫过于此吧。

不论张仪之前都做过什么,有人说他流芳百世,也有人说他阴险狡诈,而张仪的高就在于,他能够在危难之时全身而退。终其一生,确实都是靠三寸不烂之舌来过活的,只要“舌尚在”,便可道尽天下事,正反曲直,对于他来讲,或许真是无所不能的。

相关文章

  • 张仪 | 视吾舌尚在不

    文 | 渊之鮀 读《史记·张仪列传》竟被开篇的这句“视吾舌尚在不”逗笑,真不愧是靠三寸不烂之舌吃饭的人,可见对于他...

  • 张仪:吾舌尚在,足以翻身

  •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张仪舌与张良择留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张仪舌 【典源】《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

  • 09-18张仪玩弄楚国于股掌之上

    张仪 第一次听到张怡的名字是看《芈月传》的时候。当时大家都知道张仪是个油嘴滑舌的人,两面派,贪生怕死之人,我个人不...

  • 大秦帝国之张仪使齐

    但是张仪却没有接受,径自走了,去到了齐国。想与齐国和好。但遭到了稷下学宫的几十名名士反对。但是被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

  • 200天写作计划|第131天,“给你一个舞台"

    今天要讨论的体裁是,演讲稿。 战国时期,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是他游走列国,安身立命的“法宝”,即使被人围殴,张...

  • 利威尔即是心脏

    神问吾,吾心所眷何人。 吾未答之神,仅静视其目不语,吾透其目而视己,确视吾心。 神曰:“汝可知为天使不可留凡间旧...

  • 沉默化不争

    很羡慕三国诸葛舌战群儒,骗得东吴出钱出力,更很佩服苏秦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搅动战国风云。 ...

  • 二桃杀三士

    如簧巧舌胜枪矢 轻摇薄唇败雄师 六国相印苏秦缉 三二君王拜张仪 ...

  • 世态炎凉看苏秦

    苏秦张仪可谓家喻户晓的战国舌辩人士。老树此文并不想写他们如何舌辩,因为那些内容除了对当时诸侯国君有触动,对现在的演...

网友评论

  • 惠梅子:张仪有三寸不烂之舌:+1::+1::+1:你有一支妙笔生花:+1::+1::+1:

本文标题:张仪 | 视吾舌尚在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ai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