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可谓家喻户晓的战国舌辩人士。老树此文并不想写他们如何舌辩,因为那些内容除了对当时诸侯国君有触动,对现在的演讲辩论会有帮助外,普通人未必会感兴趣。我只想写写苏秦先生未得志时与得志时亲戚对他的反应。
据说苏秦年轻时曾与张仪一同求学于世外高人鬼谷子。真假如何且不论,但他求学的成本也太高了些,以至于学了几年后“大困而归”,也就是把盘缠都用光,又没有经济来源,穷困潦倒地回来了。他回到家时,“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嘲笑他不治产业,不做生意,专门去学耍嘴皮子,妄图以此做无本生意。这是《史记》的说法。
而《战国策》叙述得就更为详细。说他到秦国去面见新上任的秦惠文王,兜售他的“纵横”学说,滔滔不绝说了一大通话,意图让秦王马上给他高官做,好让自己去帮秦王实现理想。秦惠文王当时刚刚杀了同样舌辩之士的商鞅,对此等人士非常反感,随便找个借口就把苏秦打发走了。苏秦不死心,一直呆在秦国馆驿里,隔几天给秦王上个书,希望以此感化秦王,可秦王理都不理。时间一长,苏秦“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盘缠用完了,缺吃少穿,形销骨立,面黄肌瘦,只好挑着一担书灰溜溜回老家去了。
回到家后是这样的:
妻不下妊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意思是说,妻子正在织布,看苏秦回来这副模样,连织布机都懒得下来,当然就谈不上迎接他(说好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呢);嫂子看到苏秦这副模样,连饭都不给他做;父母看到苏秦这副模样,连话都懒得跟他讲。
唉,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别说领导同事邻居朋友看不起你,嘲笑你,就连至亲至爱的父母妻子都对自己爱理不理!可怕的是,你还不得不天天跟这些人相处在一起!人生恐怕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了吧?
人人都梦想做个成功人士,可真正成功者又能有多少呢?绝大部分人经历一两次挫折后就此消沉下去,最终自然而然成了那些成功者的垫脚石。
可苏秦是个情商很高、意志坚强的人士,他在长叹一声“世态炎凉”后并没消沉下去,而是当即振作了起来。他始终相信自己学的东西肯定是有用的,于是在那堆书中翻来翻去,终于翻到了一本《阴符》,据说是姜太公写的一本关于阴谋和兵法的书。
苏秦眼睛一亮,认为如果把这本书钻研透的话一定会得到高官厚禄的。于是他就开始努力钻研这本书,努力到几近变态: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意思很浅近,不作翻译了。我们现在说的一个成语“悬梁刺股”中的“刺股”就是苏秦贡献的。注意,这个“股”可不是屁股,而是大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秦终于把这本《阴符》学了个透,他认为可以靠这本书去耍嘴皮子骗官骗钱了。于是他先后跑到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果真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把这些国君哄得一愣一愣的,相信了他的“合纵”政策(即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纷纷赐给苏秦高官厚禄,唯苏秦马首是瞻。
当时苏秦所过之处,景象尉为壮观:
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国君前来视察,知道的就会惊呼一声:这不就是原来那个穷书生吗?好威风,好气派!
一次,当身佩六国相印、车队连绵不绝、卫士前呼后拥的苏秦路过自己家门口时,情景是这样的: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父母三十里外就焚香除道前来迎接儿子!妻子连正眼都不敢看苏秦一眼!嫂子像蛇一样爬过来拜见苏秦!
苏秦忍不住问嫂子:“嫂嫂啊,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无礼,现在又对我这么卑躬屈膝?”
苏秦的嫂嫂是个很诚实的女人,说:“因为小叔子您现在做了大官,地位高,钱又很多呀!”(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感慨万分,说了一句话: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唉!一个人贫穷起来连父母都不拿自己当孩子,可要有朝一日富贵了发达了,亲戚们的态度就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人生在世,富贵和地位真的很重要呀!
苏秦此番感叹虽然发在了两千多年前,可是怎么听着就像是现代人讲的呢?
世态炎凉,每个时代概莫如此。曾几何时,“笑贫不笑娼”就成了国人的思维习惯,一个人只要钱多官大,他就是成功人士,不管他的钱和官是怎么来的。
至于人品,人品几块钱一斤?
而这种思维习惯追究起来的话起源于战国时期。商鞅、苏秦、张仪这些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教导我们:只要你努力出人头地,那么面包会有的,美女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最关键你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虽说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当每个人都把物质欲望当成人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时,这个国家的灵魂就没了。
不信,拿战国时期最为有名的商鞅苏秦张仪和春秋时期的叔向子产孔子比较一下,哪几个才是君子?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说春秋时代君子们讲究的是精神自由的话,那么战国时代就将这种富有文明色彩的精神自由转向了赤裸裸的财务自由。
可以说,战国时代中华文化很繁荣,战国时代中华文明已消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