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以来的每一天,我都以为这是最好的状态了,可是当我再多坚持一天,才发现原来“好”还不够,“好”的上一层,还有“更好”。
我坚信,每个人的行动和选择,根植于内心的认知,无关乎理性和感性,理性和感性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对立统一,都是自己,为何要分离?
“看山还是山”,这是清除潜意识毒瘤的一条小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意识说“我懂了,不破不立。”潜意识总是看不到真相,喜欢强迫性重复。
不要理我,就让我做一座庐山,安安静静守护小小天地,即便有侠骨,那也化成呜咽的风、绕成百转千回的流水、唤醒叽叽喳喳的黎明,这算一个小循环。
以我目前的认知来看,庐山就在那里,就像大脑之于客观存在一样,关键在于里面装什么,最好能容天地,也能自成天地,不要意识说学会了,潜意识还是简单重复。
面对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有什么样的心境,很大概率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自身关注哪个焦点,那个焦点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我想,大概是这种情况:如果大脑里面装着无知,投射出来的是茫然失措;如果里面装着傲慢偏见,做事可能就极端偏执;如果里面装着宽容,做事就包容大度;如果里面装着幸福和爱,那么恭喜,你比我厉害,我要向你学习。
我也幻想有一天能跟世界和解,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需求。
人生过半,我才知道有一个“自己”需要被看见,过去的我,喜欢忽略自己,可不是吗?没有了我,地球照样旋转。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教育要谦逊,身居高位不低估别,可是教育者一直都没有告诉我另外一句话“身处低谷,不低估自己”。
不高估自己,不低估他人,认清自己的位置和能力,该谦虚是谦虚,该自信是自信,才能行稳致远。
在《哲人言行录》里,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为难?”
他回答:认识你自己。
人生最难的事,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清自己。
从小到大,一个小小的我,压抑了大部分存在,在应试教育里苟然残喘,体现出来的只有一部分能打分的成绩,此长彼短,不能被记录考核的部分,统统都缺失无法显现。
好有意思呢,对于教育者来言,真正在意的是如何提高平均值,个人的作用,直接稀释、体现不出来了。
所以从小生活在集体中的我们,即便天天被“看见”,看到的部分都就是语文几分、数学几分、英语几分、社团活动几分……
考了99分,很少得到赞扬,反而担心你会骄傲,下一次就会考不好:“这有什么好得意的?离满分还差远了呢!”看到别人的长处,被要求学习别人的长处,很少得到鼓励肯定。
我想像我这样缺乏自信的人不少吧?我想碰到机会总让着别人的人不少吧?
英语里,有一个有趣的词:Self-advocacy,说的是自身需要有主见,敢于为自己站台。
而它的“反义词”恰恰是:humility,谦逊。很多人一说到谦逊,以为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谦虚是美德嘛。但实际上,自信和谦逊不是相互矛盾的。
自信的反义词是不自信;
谦逊的反义词是不谦逊;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有四条建校宗旨,其中一条就是Confidence without arrogance,意思是“自信但不傲慢”,这可能就是我所缺少的品质:
它既不是一味退让,也不是傲慢无礼;
它需要我有充分的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善于聆听,体察周围人的态度;
它需要我对世界上的一切都表达尊重,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
一味的退缩,失去了自己,目中无人的高调,失去的是别人。
只有认清自己,才能不为外界所裹挟,不至迷失在欲望横流之中,守住内心的底线,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我就是对立统一,地球没了我,照样旋转,但是地球没有了我,却会失去一段精彩。
读这本书以来的每一天,我都以为这是最好的状态了,可是当我再多坚持一天,才发现原来“好”还不够,“好”的上一层,还有“更好”。
知不易,行更难。
最终,我们都会学会爱和尊重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