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刷爆驴友圈
名字是《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这是首部记录羌塘无人区的电影
带你身临其境,感受自然和生命的力量

▲图片来自《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宣传照
需要说的是
这是在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
真实拍摄的纪录电影
这不是一部关于风景和野生动物的纪录电影
这是一部普通人为主角
真实拍摄的电影
此影片在8月31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
凭借真实影像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获得了
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
“红枫叶奖”竞赛单元纪录片单元最佳剪辑奖
同时入围第4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精美剧照奉上
☟





▲图片来自《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剧照
剧情介绍
☟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

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

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 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

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拍摄难度巨大
☟
羌塘,中国最大无人区。世界上,除南北极,人类无法生存的第三极。它荒凉寂寥,也别样的美丽与残酷。

2016年冬,一个年轻的摄制组从拉萨出发一路向北2000公里,跨越400平方公里的内陆冰川,横穿荒无人烟的戈壁,面对变幻无常的恶劣天气,爬过6200米的最高海拔,忍受零下40℃的极限气温,深入藏北无人区腹地。
在与世隔绝无法呼叫救援的无人区中,车辆抛锚是最常见的致命状况。而在碎石与薄冰遍布的地形中,单车的陷落往往要搭进几倍的资源抢救,不仅会拖延日程,还可能因弃车而增加个人的负重并导致意外。

日均 -20℃的极寒环境,迫使每名组员都必须身穿厚重的专业登山服,并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自己包裹严实。虽然限制了活动的自由,却能为每天都忍受7-8级强风“款待”的剧组成员增添体重,不至于被无人区的狂风吹得人仰马翻。

不仅白天要暴露在肆虐的风沙中进行拍摄工作,就算夜晚入宿在帐篷中,同样也是四面透风和-20℃的气温,剧组人员经常因被吹成“透心凉”而夜不能寐。

极寒的温度也让喝水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剧组经常会在无人区的冰河中直接凿取冰块,烧化成开水后才能饮用。

此外,高原、极寒环境下任何一个微小身体的不适,都可能引发致命病症,《藏北秘岭》剧组也没能幸免。

在海拔5000米左右,剧组成员身患高原反应,第一时间送回拉萨后被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性命危在旦夕。

之后,为抢救得了急性肺水肿、浑身失去知觉的组员,藏族“老司机”更上演无人区版速度与激情,在雪夜驾车狂奔7小时,试图从死神手中抢人......把救命之旅变成玩命之旅!
不仅如此,在千万年无人生存的羌塘,剧组还成为食物链的最底端。面对野狼、熊、雪豹和野牦牛等“主宰者”,每天都要提着心吊着胆。

不论是被狼群尾随,还是被能撞翻1吨重越野车的“马路杀手”藏牦牛追击,剧组在无人区中没少与这些猛兽们“打交道”。

天寒、冰裂、设备故障、补给告急、各种致命疾病以及野兽袭击等,让《藏北秘岭》剧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影片开拍时48人、16辆车挺进无人区,到完成拍摄后锐减至仅剩8人3辆车。在40多天的无人区探险中付出了平均每1天减员1名剧组成员,每3天损失1辆汽车、近乎“团灭”的代价!
面对荒寂冰原永恒的孤寂,肉体的疲乏与痛楚,围坐在接近冰点的帐篷里,大家唱起罗大佑的《追梦人》。悠远的歌声,唱出了摄制组全体成员对于梦想与情怀的坚持与追求。歌声,笑声,嘘声,喊声,让寒冷的帐篷变得温暖,也让高冷了千万年的无人区拥有了少有的人间烟火气。

尽管险象环生,但《藏北秘岭》剧组却不退反进。不止羌塘无人区,他们还深入腹地,踏足此前从未有人登峰过的有世界第三极地之称的普若岗日冰川主峰。
这个九月
让我们走进电影院
走进那个冬天发生在羌塘的故事
图片素材来自《藏北秘岭》剧照
部分文字整理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