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待国民(二)
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伟的设想和追求。但这个追求必须立足于中国,必须从建设中国命运共同体开始。仁爱无疆而有差等,仁爱人民先爱本国人民。这就需要为政者善待国民,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人权自由和人格尊严,让大多数人“有耻且格”。
善待国民,需要三重保障:一是文化保障,保证社会主体文化、政治主导思想的正确;二是制度保障,保证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优秀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三是教育保障,保证教育制度的优越和教学内容的中正。能够完全提供这三重保障的,唯有王道政治。
建设三重保障,需要具备二力:道德内力和政治能力。
所谓道德内力,即仁民亲民、敬天保民、吉凶与民同患的内在驱动力。儒家强调为政要有父母之心。《洪范》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诗经》“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句为历代圣贤大儒所乐引。张载说:
“大都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不能推父母之心于百姓,谓之王道可乎?所谓父母之心,非徒见于言,必须视四海之民如己之子。设使四海之内皆为己之子,则讲治之术,必不为秦汉之少恩,必不为五伯之假名。”(《答范巽之书》)
张载希望朝廷“推父母之心于百姓”,将“以父母天下为王道”的道学落实于实际政术之中,以道统领术。如此则政治文明可期,必不会沦为霸道,遑论秦政。
有了道德内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包括良制良法的建设力,文化启蒙、舆论引导、道德教化的教育力,辨别是非、善恶、正邪、华夷的明辨力等。这就需要将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的四端之心不断培养扩充起来。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雄厚,才能真诚深刻地爱护人民;羞恶之心扩张,才能道义挂帅,羞己之不足,恶人之不善;辞让之心深沉,才能有礼有节,为民制礼,以礼待民。
是非之心充实,才能明辨是非,明辨道路之正邪、理论之、制度之优劣、文化之高低,从而选择最正确的道路,最理论、最优越的制度,最中正的文化。那样建立起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是经得起现实考验和历史检验的十足真金的自信。
四端之心是智更是德。德智不二,政治道德与政治智慧、道德内力与政治能力相辅相成。道德内力越雄厚,政治能力自然水涨船高。上文说:“以仁本主义标准衡量观照之,自由文化、民主制度之不足显而易见”,其不足是文化、制度、教育不足,归根结底是自由精英之内力与能力不足。2018-10-8余东海
首发于儒家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