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
学生时代,徜徉在知识的宝库,多想拥有一把打开知认大门的钥匙;当老师了,喜欢送送学生学习的金钥匙。(朗读背诵、咬文嚼字、积累素材、读书看报)交给同学们让我们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技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
作为老师,我觉得好的教的方式中,最主要的就是抛弃开填鸭式灌输,抛弃生搬硬套的呆板!
尤其在语文学科方面,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耳濡目染,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这是我想开一门赏析课的原因。
开赏析课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我想把教育的重点来翻转倒置一下。我不想布置很多作业,让你们做很多努力,反过来我是想让你们看看我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做的。如此,你们也就能在模仿中认识的更深刻!主要的一点就是不想跟你们再加负担了。
今天想跟你们来谈一谈诗词。我想说诵读,就是一把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我今天赏析的题目是《在诵读中享受诗歌之美》。让我随便选一首来说起吧。
如果我讲人人都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同学们肯定会嘘一声。 如果我换一个角度,假设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欣赏作文,你偷懒,像抄袭这首诗的创意,让同学们写自己的认识感想。换种说法,如何把它变成你的经历,你的味道呢?如何做到呢?假如你是一个能想象就能拍电影的导演,跟着我的朗诵,展开你的想象想象你的画面:
“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对于我而言,每次朗读,每次感触都各异。
最初学习的时候理解是,要想看得远,得站得高,站得高,才能更上一个台阶,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的感触是诸多的:
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成绩更好;工作取得进步,职位升迁,关系更进一步;认知、学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喜欢用“更上一层楼”。简单说来,“更快、更高、更强、更深、更广。所以说啊,古诗,这正是古诗的魅力。不拘泥于一种理解。随着你的知认阅历的更上一层楼,你对它的理解也会更深(更上一层楼)。所以,诗,重在读,诵、吟。没事的时候拿来朗诵读一读,其义自现。通过字面,体味其含义其义自现。
登幽州[1]台歌
前[2]不见古人,后[3]不见来者。念[4]天地之悠悠,独怆然[5]而涕下。
诗人的“孤独、寂寥,不被理解、赏识、怀才不遇,读起来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是在“长安不得见”后,无奈以敬亭山为知己的孤独、伤感也跃然纸上。
“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啊”!读起来跃然纸上!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它坚贞不屈,凌寒开放。
而陆游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4]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5]成泥碾[6]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觉得这些诗是直白的,基本不需要解读都能明白字面的意思,而且很多的解读反倒弄成了狗尾续貂,或者是固化成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些,都会影响你学习的主动性,放弃自己的参与,主动把自己变成了鸭子:被填的那只,不是变成天鹅的那只!知识内化于自身,必需经由我们自己的加工,逻辑顺了,典故通了,迷惑和怀疑解除了,也就在自己的脑中顺利成章了!否则,总体上它只是你被动接受的一条信息,没有消化,没有勾联,也只有在做题的时候你才会取出来用一下!这就是生搬硬套的由来啊!
什么叫自己的参与?比如,我们讨论一下寂寞开无主的寂寞,它很可能是作者自身主观感受的投射!这是我们自发的第一印象,那如果我问:开无主的花多吗?你怎么回答?我倾向于认为是稀稀拉拉的,因为,那样才寂寞,所以,寂寞,我们抛开作者的主观感受,换一个角度到外部客观世界上,也是讲的通的,它不过是稀疏的代名词!从这里,我们也会感叹作者这个寂寞选词的贴切,寂寞的梅花,是陆游心中的寂寞,所以看梅花也寂寞,想来也只是数数玲玲稀稀疏疏的吧。而作者却用“寂寞”二字,一语双关。将化验拟人化了,生动、贴切。我们不能只会听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故事才感受推敲这个词!文字的功用是表达,表达的重点是准确、贴切、有味道!
则写出了默默无闻但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让我们来具体读一首诗吧《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3]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4]。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5],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6]?
可怜楼上月徘徊[7],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8],愿逐[9]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10]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好的文字,该有画面感,如同好的电影剧本有镜头感,让你身临其境,让你一目了然。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笔,寥寥数字就能描绘出一个广袤苍凉让人震撼的场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雅天苍苍。敕勒川,阴山下,千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像我们现代的歌词里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向四方,百鸟齐飞翔。所以说,好的文字,就是一幅画。
诗词这样的东西,不应该只是用来读的,看一看就算了。他应该是念出来的,拧出声,因为还有韵律。不铿锵有力的读出来,简直就是浪费。
说到读诗,我们往往被误导去的,感情是最主要的。其实最主要的往往是断句,然后才是感情。这么说是想让不太会读书的朋友们放下思想包袱,不需要一下子就把感情装扮的很充沛,可以先从读清楚做起。
让我们一起带着“诵读这把金钥匙,一起在诵读吟唱中感受诗歌之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