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

作者: 铃儿响叮当的Jane | 来源:发表于2022-12-30 16:37 被阅读0次

本篇文章全篇都是“我”和N先生关于辫子的议论,鲁迅没有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曲折迂回的手法。从一开始满大街被迫挂起的五色国旗,说明了一个政权和另一个政权的标识。

其实服饰、头发,往小了说是一个人的喜好,但在那个年代却同旗帜一样,成为了一种革命的形态。旗帜肯定会且有标识性的意义,但头发也被赋予了这样的形式,对不论是鲁迅那个时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是非常荒谬的,可它却真实存在过。

从我国儒家经典《孝经》起,说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只是说一个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哪怕一个头发丝都应如身体器官一样珍贵,我们要认真对待。而清朝满族人却将头发当作和一种象征,逼迫汉族人留辫子,经过三百年来的习惯,千百万人将这种习惯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鲁迅从留学日本时通过自己剪辫子,受到反动势力的抵制,在这件事上与他们发生的摩擦与矛盾,无论是在日本的清学生眼里,还是回到中国,在旧社会统治的眼下,都受到了歧视,被人当作不齿的事。鲁迅受到重重的阻力,却也在不停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慢慢地也学起了鲁迅,开始剪起了辫子,再后来形成了新的风气、新的习俗。这就可以看出,鲁迅的改变是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知不觉中带来的改变。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改变的人多了,改变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谁会在意是谁带来的改变,是谁在不断磨砺中悄悄将这些渡过。

头发上吃过的苦、经历过的波折,都是鲁迅将其在无声无息中将人们所影响,就如他用文字、用精神来影响着每个人。这里面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他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纪念那些被世人忘掉的先驱者,激起动荡年代迷茫而痛苦的人们的思想。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这句就是鲁迅对人们忘却先驱的严厉讽刺,写出了革命都们的落魄孤独,借由先生之口抒发自己对愚昧民众的强烈不满。其实兴,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那作为下层民众更应该团结起来,不然只有被压迫的命。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从头发到服饰,当时社会的舆论方向开始变了。可却是由服饰看出的改变,这就同头发一样,这些在平时是各人喜好的事,那时却能改变一个社会的风向。

这就如同一根手杖,指哪就变成哪。这手杖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提示了他们的丑恶嘴脸。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本篇全文都流动着愤激的情绪。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呢?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N先生不免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

相关文章

  • 《呐喊·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

    本篇文章全篇都是“我”和N先生关于辫子的议论,鲁迅没有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曲折迂回的手法。从一开始满大街被...

  • 读《呐喊》--头发的故事

    头发,于现代人是美的装饰,就是把头发剪去,也仅是为了方便或依然为着美观。然而,头发在中国的历史上却一直有举足轻重的...

  • 《呐喊·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我想是人类都有头发吧。就算是光头,他也肯定长过头发,或者说后来是会长的。 鲁迅这篇《头发的故事》讲的是...

  • 《呐喊·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们都秉承“须与毫发受之父母”的“光荣传统”,强迫人们顶着发辫做事。到了近代,这种思想的局限...

  •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读书时长:30分钟 读书内容:《呐喊》——《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孔乙己》:说...

  • 头发的故事

    去年五月,我去长沙,那时刚下火车,一个人也不熟悉,打了个出租车就往朋友那里赶。开车的司机是个...

  • 头发的故事

    我的婚姻是跟头发有关,那就不得不说,30多年前一位叫刘汉忠外号叫“毛刘子”的理发师开始。 我在八面通朝中上学的时候...

  • “头发的故事”

    晚上洗澡时摸摸头发,似乎长了些,呵,这整日与家长里短耳鬓厮磨,见识也确实短浅得很。忽而想起,这琐碎中恰有几件与头发...

  • 头发的故事

    女生宿舍内,大家习惯将自己屋内的头发扫至走廊。每晚,在白炽灯下,地面上总会有一团一团头发。偶尔反光,你还能分清楚发...

  • 头发的故事

    1 周末,去理发店,理发店的美女店主边给我理发,边说:“姐,你这头发真多!我理发这么多年,就没见过比你头发还多的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呐喊·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ut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