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熨衣服的时候在听罗辑思维的音频《如何成为一个高手》。有几点很受启发,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与知识,但还是比较触动。梳理一下重点,同时说点自己的看法。
1
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呢?答案只有四个字:刻意练习。
再复杂的技能也能被拆解,开车技能可以拆解,拉小提琴也可以拆解,打篮球也可以被拆解。你需要对拆解完后的每个步骤进行练习。
从小到大,我都对自己有一种莫名的自信——那就是相信自己什么都学得会,相信自己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做到平均水平以上,只要有个环境能让我学。现在想想,这种自信就是基于对上述理念的内在认可吧。
2
刻意练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找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那怎样的学习环境算是理想的呢?关键因素只有四个字:及时反馈。
说得太好了!作为已经毕业一年多的社会新人,在比较学校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时,我发现“及时反馈”可能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
在学校里的一门课程,平时上课按时作业,认真听课,全凭自觉。直到课程结束才会有一次考试,当你看到成绩的那一刻,你才知道自己对这门课的知识是否全部掌握。也就是说,你要几个月才会得到一次反馈,更何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到分数之后根本不会在乎课程本身——当下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操蛋。不想挖掘背后原因了,希望还在制度内的同学们能看清现实,保持清醒。
而走上了工作岗位呢?你的每次汇报,基本都能得到一个反馈:做还是不做,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领导同事负责,还会和你具体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做。周围的每件事每个人都在给你反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怎么可能得不到进步呢?
3
学习的本质:持续做让你不舒服的事情,走出舒适区。
人的心理感受依次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看上去hin有道理啊。
自己在工作的这一年里,有很多让自己难堪、慌张、尴尬的时刻,好在自己四肢健全地挺过来了。反思一下,进步就是在那些紧张的时刻之中达到的。
4
其实说了那么多,有一个终极问题是谁都无能为力的:为什么我要去成为一个高手?
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伟大的永远只占少数。“智商在全人类范围内是正态分布的”,除了少部分特别落后的人群,人群中多是平凡之众。为何要去成为那顶尖的1%?你不累吗?
我持有的态度是:如今我们制造了太多鸡汤、用鞭子让每个人都去成为那1%,请允许社会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每天上班工作、下班休息,不去管那心智提升、精神修行,顺心顺性而为,想看剧看剧,想打游戏打游戏,待在舒适区里过完一生——自然是好的,因为罗永浩说了“好人的平凡一生也是在改变世界:你让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
只是我个人厌倦重复,渴望不同。来到世间总要见见太阳,拥有一切美好的条件,总要试试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哪怕最后的结局仍是平凡,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永远追求进步的好人的平凡一生,不也是很有意义吗?
嗯嗯,是这样的。学口琴、跑步健身、看书写作,都是希望让自己多些体验。
挺好。可以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