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策划文案、产品经理、产品运营、营销策划
“ofo内部信”是营销人的末日预言吗?

“ofo内部信”是营销人的末日预言吗?

作者: d86fac5c9d3b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18:33 被阅读2次

    11月28日,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发表全员公开信,宣布ofo全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升级。其中提到:

    原产研与大数据中心、品牌市场部、Growth FT 合并为:“研发与大数据中心” 和 “产品与增长中心” 部门,由公司首席技术官(CTO)童长飚兼任研发与大数据中心负责人,“产品与增长中心” 负责人则向童长飚汇报。

    简单来说,公司首席技术官接管了品牌与市场部门。同时这个部门从名称上,正式开始向增长直接负责。

    无独有偶,2017年3月,可口可乐就宣布取消了 CMO (首席营销官)一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角色——首席增长官(Chief Growth Officer)。宣告这家全球顶尖营销人的黄埔军校,正式告别了以营销驱动的过去。

    LinkedIn 则把营销部门直接划分到了增长团队(Growth Team)下面,这个团队同时还涵盖产品、工程、分析、设计等成员。

    这对营销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曾经他们瞧不上的技术宅男,正在接管他们的业务,侵入他们的领地。

    在品牌策略中提升增长的比重,本身是行业的自省与进步。

    根据 CNNIC 数据,十年间,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从2.98亿增长至8.02亿,这个疯狂增长所造就的流量红利,成了营销行业的遮羞布。大家只要花预算投投投,ROI(投资回报率) 什么的,可能从来就得不到营销人的关注。

    有限的约束举措,如 CPM(千人浏览计费)、CPC(千人点击计费)被奉若神明。因为这是最容易造假的部分 —— 想想当年微信更改了阅读量的前台显示,带出了多少虚刷数据的大号,害死了多少媒介。

    也正是这十年,百度竞价、广点通的价格疯狂翻倍,微信朋友圈广告的位置一度需要提前抢订,广告收入成了几大互联网公司财报里最亮眼的增长。

    结果寒冬一来,那些曾经在各个场合上鼓吹创意、分享胜果的大咖,成了公司里最不受待见的裸泳者。

    市场变了,今天的消费者增长红利已经消失,根据麦肯锡的数据,当消费者要做某个决策时,他将至少面对1.7个品牌的选择。而营销里那个著名观点:“我投的广告里面有50%被浪费掉了,但我不知道是哪50%。” 正在越来越频繁的被提起。

    传统的营销思维,就像地面轰炸,炸中哪个算哪个。因为在单个投放场景中的潜在客户密度高,所以能够比较好地压缩获客成本。大家更愿意琢磨的也是 “文案、视频、创意” 这些营销技术,以提升单次轰炸的威力。

    但是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一个场景可以容纳如此多的用户。屏幕打破了物理场景的限制,而app则让单个屏幕可以在理论上搭载无限的场景。

    营销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没有变:“在合适的场景中沟通对的人。” 技术改变的只是对“场景”和“人”的选择方式,让选择不再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式的经验之谈。

    例如在用户的选择上,不同的标签、不同的维度等,大数据的理解已经远胜过了人类本身的理解。重点是数据如何利用,算法怎么设计,这背后需要有完善的知识做支撑,这才是营销人需要补足的功课。

    当找了第一批用户,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有效的跟进,去准确传达产品的价值,让他们留存?这听起来像是运营或者产品经理的工作,但实际上是占领用户心智的关键步骤。而对转化的理解,和此时得到的反馈,将有效地反哺拉新阶段的策略。

    对于是否能够真实促进业务增长,则考验营销人是不是能够主动去链接业务部门,能够找到作为评估基准的最终效果。比如商业产品的销售量是否有提振?服务型企业的客户是否有新增?文化产品的播放量和粉丝是否有上升?

    一般来说,我们手上应该掌握有三项基础数据:

    1.前台展示数据:包括传统的阅读量、点击量、互动数等;

    2.中台转化数据:包括落地页的停留时间、PV/UV、产品咨询量、下载量等;

    3.后端实效数据:最终成交量、销售增长数据、信息产品播放量等。

    只有打通这三项数据,理清其中逻辑,建立自己的营销模型,才能找到增长的通路,发现每一分的营销投入是否有高性价比的回报。

    营销人不必完全领导增长,但必须要有为增长负责的意识。

    当然,并不是说传统的营销技能已经失效。创意也依然是营销人优秀与平庸的分界线,当场景和人都确定了,“沟通方式” 就成了营销人之间差距的体现,有的时候还会有奇兵之效。所以我们能看到网易云音乐地铁等优秀案例,只是此时的创意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前几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对营销管理来说,大多数问题是 “因为定义错了优秀,把一些不能持续的方法定义成了优秀,鼓励了难以复制、甚至不该鼓励的事情”。

    我们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是,优秀创意的产生甚至也越来越靠科学的流程。比如公认的创意热土——漫威、皮克斯、迪士尼等,正在不断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以提升优质创意产出的稳定性。

    所以我在想,国内的营销其实已经到了迭代的关键节点。从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转变成了一门研究数据的学问。这个过程里会成为很多大公司的机会:像埃森哲收购传统4A公司;也会成为很多个人的机会:如硅谷的增长黑客们正在取代大公司的 CMO 职能。

    说末日可能是危言耸听,但传统营销人的自我革新,确实从未像今天一样严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ofo内部信”是营销人的末日预言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vz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