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本解读,我之前并不懂,没有进行过深度的学习,只是在亲近母语组织的每周的《日有所诵》的教研活动中,听着老师们解读文本,有时自己也跟着提出一些问题,经过几次的研讨,我终于知道原来可以从一些旁枝末节去挖掘文本的深度,我终于知道原来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的《日有所诵》都只是皮毛,粗浅地读,并没有做到像那些优秀的老师一样,找到诵读内容中经典的内容。在通过上次的文本解读的研修学习后,我方才感悟到,原来我的教学质量的不好源于我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不够,方法不对。
一、教师备课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1.过程倒置。即先不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
2.有人无己。即较多地甚至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而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本阅读上,而是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
4.僵化少变,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
而自己就是典型的过程倒置、有人无己、重心失当的人。我以为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很多,要借鉴教参和其他资料,也以为怪自己教学方法不对,总是寻找新的方法,以为那样才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然而细想《日有所诵》的教研,我也没有阅读教参,我也能够从中找到问题的点。原来,这一切都归于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方法存在这么大的问题,才让自己越来越感觉继续不下去。

二、解读文本,可以这样做。
1.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2.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
3.解读文本的关键字。
4.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
5.解读文本中的关键句。
6.多层次、多解读解读文本。
7.要了解语言背景。
8.解读文章的题目。
9.以孩子的角色体验文本。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努力学习解读文本的方法,深度解读文本,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犯下大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