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见“众生”---《我的叔叔于勒》《写日记的男孩》整合教学实

“我”见“众生”---《我的叔叔于勒》《写日记的男孩》整合教学实

作者: 秋之准备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12:30 被阅读41次

    写在前面

    2019年,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群文教学视野下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对我来说,这个方向的两个维度都很有挑战性。去年一年跟着君师傅学习七种课型的设计和教学,还未完全融会贯通。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再次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但加入的群文成分,也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

    第一期是语用型文本群文教学探索,研讨了我的课例。这个课在周口十九中上过,那时对群文阅读还处于模糊的认知,课自然上得勉强。写入《中语参》前,在君师傅的指导下作了些改动。自我感觉还是不够聚焦,语用点的挖掘和呈现还有缺陷。正如简书中我的所有课例一样,都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脚印,也许浅显,也许歪歪扭扭,但都值得记下。犟龟说,只要上路,终会遇见盛典。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把《我的叔叔于勒》和群文读本中的《写日记的男孩》放在一起研读,大家已经读过文章了,谁来说说这两篇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小说。

    生:都是用第一人称讲故事。

    师:说得好。这两篇小说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什么是叙述视角呢?请大家共读:

    【屏显】

    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百度百科

    叙述视角是叙事谋略的枢纽,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 ---《中国叙事学》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我”的视角去看小说中的芸芸众生,进而读懂小说。

        二、研读《我的叔叔于勒》

        师:我们先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谁在看?“我”是谁?

    生:若瑟夫。

    师:一个小孩子。他看到了何人何事?

    生:看到了“我”和父母亲、于勒叔叔。

    生:“我”们一家人和于勒之间的故事。

    师:从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可以感知作者的“召唤视野”。请浏览课文,说说父母对于勒的态度。

        生:“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看出他们盼望于勒回来。

    师: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

    生:两次。说明父亲时刻都在期盼于勒回来。

    师:听说于勒发财之后,父亲盼于勒回来,盼了十年。母亲呢?

    生: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师:在母亲口中,于勒是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当一家人在旅行中巧遇于勒,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如何?

    生:“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母亲说话的语气像在防贼。

    生:“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母亲称于勒是“贼”“讨饭的”,还说于勒是“流氓”。

    师:透过“我”的目光,我们看到父母对于勒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菲利普夫妇?

    生:无情无义。

    生:六亲不认。

    师:循着“我”的视线,我们看到,有没有钱是决定父母与于勒关系亲疏的唯一指标。这样的人和事在当今时代也不稀缺。以小见大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手法,从个体身上反映出来的往往是群体现象。从“我”的视角看菲利普夫妇,我们读出小说的主旨:

    【屏显】

        金钱让亲情变异,让灵魂扭曲。

        师:“我”作为经历故事的人物,也被读者所审视,“我”对于勒的态度如何?

    (生读39段到42段)

        生:“我看了看他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四个“看”说明“我”很关心于勒。

        师:还有重复的字词吗?

        生:还有两个“满”,可以看出“我”对于勒的同情。

        生:从“我”心里默念的话可以看出“我”是把于勒当亲人的。

    师:作者塑造一个孩子作为故事的经历者和参与者,使我们看到成人世界的自私冷漠,也让我们在灰暗中看到一抹暖色。“我”的态度,透露出小说另一个主旨:

       【屏显】

        呼唤亲情和善良人性

        师:“我”对于勒满怀亲情,为什么我不认叔叔,而是在心里“默念”?当父母躲避于勒时,“我”为什么是默认的态度。也就是说,“我”怎么看父母这样对待于勒。请浏览文章开头部分,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理解父母的艰难。第1段里“很晚”、“挣的钱不多”和第2段的“拮据”“非常痛苦”可以看出这家人很穷。

    生:“样样”、“半天”表明家里的日子很艰难。

    生:姐姐因为家里太穷嫁不出去。

    生: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很恶劣,但他们也有苦衷。

    师:这样看来,父母的“以钱论人”,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缺陷,也有生活所迫。

       【屏显】

        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师:以“我”的视角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众生,我们读到出小说的多元主旨。

    三、研读《写日记的男孩》

    师:《写日记的男孩》中也有一个“我”,故事中的 “我”是一位儿童读物编辑。大家浏览小说,梳理主要人物,试着从“我”的角度看小说的众生。

    【屏显】

    “我”看小男孩

    “我”看小男孩爸爸

    我看“我”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想说“我”对小男孩的态度。“我”对小男孩起初很不屑,觉得他很笨。“我发现原来那个叫胡庆杰的家伙说得不错,这个男孩确实笨得像一头猪,走路掉进了茅坑,脑子也不会拐一个弯。我尽量心平气和地说:‘你很笨,你不写不就行了吗?’”后来,“我”被小男孩的纯真打动了,对小男孩很敬佩:“我没有笑。尽管这个男孩是把这个梦想当笑话来讲的,我还是觉得他给我的心里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师:你表述得特别完整。值得学习!你觉得小说告诉我们什么?

    生:赞美纯真的品质。

    生:我来说男孩爸爸对男孩的态度,从“你知道的,每一个爸爸其实都有一把钥匙,能偷偷打开儿子的每一个抽屉。”和“我揍过很多很多人,做过很多很多坏事,没有人告密,但是我爸爸都通过我的日记知道了。唉,我每隔几天就要挨一顿暴揍。”我们读出了这个爸爸很猥琐。

    师:猥琐?怎么讲?

    生:他总偷看儿子的日记,看完还打人,太粗暴。

    师:儿子真诚面对自己心灵,爸爸有没有尊重和欣慰?

    生:没有。他只是在利用。

    生:小说也在批评像爸爸这样苟且的人。

    师:换个角度说,小说在呼唤、期待什么?

    生:真诚。

    生:我们小组觉得“我”和那个没出现的“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也在呼唤真诚。“通宵”“千里迢迢”等写出“我”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

    师:梳理了“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大家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主旨。

    生:赞美孩子的纯洁、天真,批评大人的虚伪。

    生:呼唤人与人之间要真诚。

    师:说得不错!从《写日记的男孩》中“我”的见闻经历,我们读出小说对真诚的赞美和呼唤。

    四、比较异同,迁移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读的两篇小说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这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

    生:有真实感,让人觉得亲切。

    生:让故事很有现场感。

    生:用“我”和其他人物形成对比,能突出小说主旨。

    师:“我”的身上往往寄寓着小说深层的意蕴。这两篇小说的“我”有什么不同?

    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是小孩,《写日记的男孩》中的“我”是大人。

    生:这个大人是儿童编辑,与其他大人相比,更了解儿童。

    师:小说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小说要表现的主旨密切相关。《我的叔叔于勒》以小孩为视角去看“众生”,让小说重在展示人物的存在状态,重在揭示真实的人性,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写日记的男孩》以儿童编辑的视角去看“众生”,更能唤起读者自省。

    师:读小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小说写了什么故事,还要看一看作者从哪个角度讲述。阅读以“我”为叙述视角的小说,可以把“我”当做端点,扫视各个人物的表现,进而领悟小说主旨。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阅读《孔乙己》《故乡》。

    相关评价和指导

    司艳平:秋备老师的这节课从“叙述视角”这个语用点入手,将《我的叔叔于勒》与《写日记的男孩》中“我的视角”进行群文整合,针对小说叙述视角的问题阐述“我”的功用,通过归纳分析、原点探究、整合比较等思维方式,建立相应的阅读场。这个阅读场,可以是同类视角的搜集整理,也可以是不同角度的探究发现,但课堂聚焦点,都不应脱离定位的语用评价点。从集中到发散,从发散到集中,此种思维路径应该是语用型群文课堂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曹静:语用点的发掘,是文本解读的难点。要想把握好语用点,必得了解文章的体裁。作家王安忆说过:“小说是心灵的历史。”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进作家的心灵。选择“通过叙述视角解读小说”这个语用点,来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之间的沟通,是孙秋备老师审视了《我的叔叔于勒》、《写日记的男孩》、《孔乙己》和《故乡》等四篇小说之后的独特发现。孙老师准确把握小说体裁特点,聚焦这一组群文的共同点,引领学生从叙述视角这个小“洞口”,去发现作者心灵的神秘“桃源”。

    卢望军:孙老师用两篇文章教会学生“通过叙事视角来解读小说”,并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孔乙己》和《故乡》,这是把“阅读策略”这个语用点当做了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正是学生目前缺乏而未来需要的——在显性的语用训练中融汇隐性的情感提升,用阅读策略的教学担负起培养优秀的终生阅读者的责任,这是青春语文语用型群文教学的追求。

    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见“众生”---《我的叔叔于勒》《写日记的男孩》整合教学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yp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