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才知道,合菜的味道,是限量版的,我们那一带才有。
合字理解起来不难,在杂,在乱,在多。通常是豆腐皮切成丝,配上切成丝的酸萝卜与海带,偶尔有切碎的鱿鱼作伴,却又不尽相同,重口的掺些辣,保管下饭,盐只放一小撮,讲究清淡,而其中木耳什么的也放些,各样菜品间比例多少,就凭各家的妈妈各显神通了。是一道不折不扣,简单随意的冷菜。
它在春节时,常常被端上饭桌,大过年的,冷菜有什么前途?大鱼大肉搁在身前徐徐地冒着热气,乡下的肉,啤酒,白酒的瓶盖散落在桌上,通红的脸,要下酒,筷子也应奔着鸡爪,花生米而去的吧?加上合菜的卖相,也着实不好看,无摆盆,无修饰,无鲜明华丽的颜色,在精致的菜品间,似乎黯淡无光,无法出人头地,可现实恰恰相反,合菜的盘子上方,筷子是常客。盘子见底的速度飞快,直到撑得饱嗝连连,合菜的减少仍没有要变慢的样子,外婆一边笑脸盈盈地端上菜,一边念叨着,油腻过后,合菜少不了。素菜适合半饱后调剂。而吃得,热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之际,凉菜吃得最得劲。
一筷一条都是过不了瘾的,只有一口气吞下一团,有些鲜,有些脆,有些香,有时有些酸,有些辣,则驱使着你再盛碗饭来,待不知何方的味道一齐涌来,那是所谓合字。
合菜的味道家家不同,一家中,也能找出点差异来,妈妈的做菜讲究利落,菜刀在菜板上咚咚几下,经炒后,菜就尽数落入碗中,用筷子上下扒拉,翻动几次,就算完工。按妈妈的性子,重口免不了,放辣是王道。外婆在厨房里,光景就大不相同,讲究的是慢工,细活。菜往往被切得齐齐整整,一倒,几拌的速度都缓缓的,做前得了解孩子们好哪口,照我们的习惯,肉星还是有的。吃时便看着她眯着眼笑着招呼大家上桌,冷菜在她手下得是温热,多半怕凉的吃多了不好。
好久没回家了,合菜的味道,竟没忘个干净,但更多的记忆是厨房中妈妈,外婆忙碌的身影。还有节日酒桌上吃不完的菜,撑不破的肚皮。
故乡悄悄变成了课堂上带来笑声,别人云里雾里的方言,变成了挂在嘴边,能让我自豪许久的土特产,后来我才知晓,合字意为合美,团圆。
而合菜的味道,不过一分团聚,一分欢欣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