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儿子在幼儿园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孝”文化课。
老师早在几周前就开始教小朋友们手编围巾,等编好后送给自己的家人,以此表示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不得不说,老师的安排非常有心。
敬献围巾的过程安排得很有仪式感。教室中间放了红地毯,地毯的尽头放着一把漂亮的手扶椅。椅子的后面是一个大大的“孝”字。

音乐声起,小家伙们捧着用红丝带系好的围巾,走上红地毯。走到长辈面前,鞠躬,献上围巾,为长辈带上。
现场气氛很感人,很多家长热泪盈眶。那一刻真的觉得孩子长大了。
2
其实当时我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听来的,从老师传上来的照片里看到的。通过想象将这个场景在头脑里复原。
我和老公生长于不善表达情感的家庭,都属于那种你知道我对你好就行了的人,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为了谁去参加儿子的这堂课,我们在家互相推让,觉得坐在众目睽睽之下来接受这份“爱”有些难为情。
最后由儿子来决定。儿子也很为难,不知道选谁。最后定了爸爸去。
其实他还有点为难的是,他一直认为围巾是他给自己编的,怎么就成了要献给爸妈的了?看来老师并没有说清楚。
我说,宝贝,没关系,你不想送也没关系。你就当借给爸爸,回家后还给你行不?
小家伙想了想,嗯,只能这样了。
事实上,从一开始,儿子就说是在给自己编围巾,也许他真的不知道编围巾的目的。为了不让他为难,我又采购了一些线,让他在家教我编,我给我自己和他爹都编了一条。
这样不至于将他置于两难境地。
3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孝敬,我想不仅仅在于一两次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日常的影响。
我不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孝敬,对他来说这太虚了。但会通过移情和共情来告诉他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一次,儿子在地上搭了一个积木城堡,很自恋。结果,爷爷没看见,一脚将城堡踢踏了。儿子当即嚎啕大哭,控诉着爷爷的不是,我们怎么劝都不行。
我们几个大人坐下来开始吃饭,小家伙依然哭。他爸已经几乎要发火了。我朝他使个眼色,制止了他。
吃完饭,小家伙还坐在地上抽泣。爷爷吃完饭,直接进了房间,关上房门。我不知道老人家是怎么想的,或许有内疚,但或许也有责怪,怪我太纵容孩子。
我走到孩子面前,轻声地说,宝贝,你看爷爷吃了一点饭就进房间了,我想他肯定也很难过吧。要是别人这样说你,你是不是也会很难过呢?
孩子此时的难受劲已经过去了,此刻我的话起了作用。他点了点头。我继续开导他,如果别人伤心了,你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要去安慰他啊。快去吧,跟爷爷道个歉。
小家伙有点难为情,我在一旁鼓励。他挪到爷爷门口,犹豫了很久,终于推开爷爷的房门说,用很轻的声音说,爷爷对不起。
我知道走出这一步该有多难,但我很欣慰,他做到了。
4
对于教育孩子,简单的说教是不够的。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但如果知识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那就不能称之为“美德”。
美德是体现在行动中的。德必然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从知识的获取到美德的养成还需要通过行动转化。只有一次次地“就事论事”,才能真正培养起孩子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个好人,而不是知道什么是一个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