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669]
。。ISBN: 9787220118258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史》(修订本)按照远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的朝代顺序,介绍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美学,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中国美学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美学导论》等2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6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精彩网评。。
#
张法的《中国美学史》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美学史著作(近75万字)。该书从中国美学的起源、特点出发,针对每个重要时期的审美活动现象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如探讨相关的古代美学理论著作的内容形式、研究雅俗美学各自的发展历程、分析古人思想里的美学元素等),并对朝代之间的继承和变化关系进行梳理,最终得出中国美学的特点。在论述过程中,因篇幅有限,有些论证过程并不完整,部分论点的给出过于突兀——因此其严整的美学体系的建构的可靠性并不充分。但是各朝代美学相关内容的论述涵盖面广,分析完整,予人启发。是一部偏向于满足查阅和初步了解功能的中国美学史作品。
#
浩浩荡荡的七十五万字,很钦佩老师的功力。读下来没有那种理论书的煞有介事的端着的感觉,就感觉在听他上课,字字句句都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可惜我太懒太笨,耗时一个暑假读此书,差点厌学。)
#
张法的《中国美学史》从远古美学的嬗变起笔,梳理了美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中国美学很绚丽耀眼,每个历史阶段的美学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每个美学理论背后又有着深厚的思想蕴含。
中国美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美学是从魏晋才开始的”。张法的《中国美学史》,使我更能理解这句话。尽管从远古时期到秦汉时期,也有一些美学思想,但那是属于朝廷审美体系的,而更为重要的士人审美体系值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形成。伴随着“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魏晋南北朝形成了独立的士人审美体系,是一个审美自觉的时代。当我第一次读到《世说新语》里那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时,我深受触动。“我”自身的价值不因别人的评价而动摇。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是自身价值的觉醒,是个性的自觉。《中国美学史》里这样写道“魏晋的人格自觉可以说是庄子与屈原的合一,是庄子的自由与忘情与屈子的浪漫与深情的合一”。正是由于个性的自觉,魏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士人审美意识。例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反对儒家“乐—心—政治”互动的传统和汉代以来以悲为美的流俗。个性的自觉,更是引发了魏晋时期的“生命之叹”,因而魏晋士人服药饮酒,宽衣解带、解衣觅虱。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兴起了清谈求智的风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审美观念也有许多转变。曹丕提倡“诗赋欲丽”,丽与艳的追求不符合孔子“温柔敦厚”的思想,也不合于庄子精神,但对应着魏晋人“缘情而绮靡”的风尚。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审美新潮中,核心是声律、隶事和骈体。在音乐性方面创造了声律论,在叙事性方面创造了隶事。声律和隶事的结合,使最能代表六朝美学的文体——骈文走向了成熟。
那么,美从何处寻?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
为什么说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呢?最初我看到这句话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意象似乎应该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因此,我们需要先清楚“真”的含义。这让我想到戴建业先生在讲陶渊明时对“真”所作的分析。“真”有三种,第一种是认识论上的“真”,即人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对象对象一致;第二种是逻辑上的“真”,第三种是哲学论上存在意义的“真”,是指一种生命状态的“真”。很显然,意象世界照亮的这个真实世界,是存在的“真”,即一个圆满自由,充满意趣的世界。许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存在状态是“非真”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苏轼在《临江仙》中所写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便写出了这样一种“非真”的生命状态。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则是一种无所关心无所欠缺的圆满,是一种超然无累的生命存在状态上的“真”。审美活动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了一个意象世界,充满生命和意趣的意象世界使我们获得更加接近“自然”,接近圆满自在的存在状态的可能性,因而意象世界照亮了真实世界。
意境也在中国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境”是唐人的发现。境,相当于文学的形象性,包含着景和象,是景和象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整体世界。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体现了境的突出。境的突出,就是使人在阅读作品时,能够进入诗中之境,而不感到有一层文字隔在其中。在诗句中,炼字固然很好,但诗句字字平淡,浑然一体却深有韵味,似乎更佳。重言还是重境,也构成了唐代美学与六朝美学最重要的区别。
张法在《中国美学史》中指出,中国的审美对象理论,在先秦是孔子的质与文、德与言;在两汉是扬雄的事与辞、心与文;六朝时发现了审美对象的‘神、骨、肉’多层结构,唐人则发现了境。美学世界是精深幽微的,因此需要细细体味多加揣摩从能深入了解。我想,用意象世界照亮真实世界,体悟意境的“韵外之旨”,为我们寻求美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路径。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