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并不是强行去扭转某个行为,也不是强行改变某个信念。仅仅是让当事人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后的重新选择。
造成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想法。
拜伦.凯蒂把事情分为三种: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没管好“我的事”,却总是去越界管“你的事”和“老天的事”。
我热爱真相,而且,以它当下的样貌来爱它,丝毫不受任何幻想左右。”
在事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与事实对抗,与真相对抗,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相反,接受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上采取自己的行动,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转念作业】
1.那是真的吗?
2.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3.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会有如何的反应呢?你能否找一个理由让自己放下那个想法呢?那比能不能找一个理由让你毫不焦虑的持有那个想法呢?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先生从花园回到客厅,那一脚泥会让她抓狂;孩子满屋乱丢的袜子会让她情绪失控;先生不说爱她时,她会很失望……她总认为那是不应该的,于是,她跟所有人一样,内心“应该”的想法总是与事实在对抗,因此生活和工作冲突不断,矛盾重重,最终导致婚姻失败,苦不甚言。
ABC法则。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
从你的故事中,故事就是信念的呈现。所有的故事都是未经检验、未经审查的信念。
故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根据故事预测未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可是,故事会阻断我们当下的体验,让我们远离真相。没有故事的人生是活在当下的,这就是“慧”。所以,我们需有智,同时,也需要慧。慧,就是对故事保持觉察,跟当下的真相在一起。
首先,从抱怨开始,因为抱怨中藏着人生大部分的痛苦,抱怨里基本上都是病毒性的信念。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一旦认定了某件事,哪怕是一件很谎唐的事情,但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总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因此而看不到真正的事实
合理化通常有如下三种:
1、酸葡萄式: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里的一段故事,对于狐狸来说,吃不到的葡萄都是酸的。人类也一样,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这种合理化模式称为酸葡萄式;
2、 甜柠檬式: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拧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拧檬味道是酸涩的。有时人们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当我们无法得到更好的东西时,就会发展出另一种防卫机制,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这种防卫机制会妨碍我们去追求生活的进步;
3、 推卸责任式:此种防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的责任,推给其他人或环境,从而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平静;
。大部分人都会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认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对自己一无所知。放下那些“故事”,你会体验到,快乐是此时此刻的本然状态。
这就是我们的习性,我们都很容易看到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但唯独对自己视而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