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8年4月份看的电影「起跑线」,当晚和伙伴深谈了一个晚上,那时候觉得当前教育是否真的已经没有同一起跑线这一说,这里我会再另外写一篇文章。同时期在无意中重温了「三宝大闹宝莱坞」的一个解说,意思大概是市当代大学教育已经早已沦陷为商业主义,即使是一些名牌大学,也只不过是打着“学术”作掩护牌而已,这真正冲击了我对大学的认识,那段时间会对这世界有些许的失望,好久缓不过来,谈到近期的事情,那就是五一期间也在做一个「东X市的积分入学政策情况调查」,虽然只是轻微的了解了这个政策和“访问”几个一直苦苦在申请公立学位的家长,结合自身成长,我才开始重新思考大学以至于整个教育层面的问题,当然,作为学生(渣),有些认识还是比较片面,这篇文章只是依据我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探讨整理而成,某种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所以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
一
大学在当代是否已经变味?
毫无疑问,这是大家一直所要探讨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不一样的改变,有些甚至已经发生质的变化,社会各界和学术界探讨的也比较集中于以下的方面:
1.大学教育日趋行政化,商业化,不断膨胀的高层,并且以不够适应当代社会效益而停开各类专业。
2.过于追求排名,国际化,排名由不同的评估机结合所谓的评估指标进行评比,往往这些机构可以凭借着「评估方程式」来左右着着求学者的选择以及社会对这些大学的看法。国内则不断划分不同等级的大学最新的就是双一流大学。
3.学校的管理模式、评估标准走向量化,即论文发表数量多寡决定科研是否优秀,毕业后薪决定文凭的含金量,逐渐走功利主义路线。导致学者在做研究和教学只能二选一,无益于知识传授。
二
回到最初,大学的理念是什么?
1.从大学所推崇的校训来说,香港中文大学的先前的校训即是「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在国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厚德载务」,我们学校的「学而知不足」,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所大学敢直呼「让你成为精英/百万富翁/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口号做为校训,总的来说,即明德、追求学识,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大学说推崇的理念。
2「大学不应仅关心学术,需要关心社会,即培养公民素质。」更深一步的说,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追求专业技能的场所,应该是带领学生追求真相的场所,培养良好公民,提升民智。
大学不应该是知识工厂,而应该是经过多年学习,将一个年轻人变成亚里士多德所指的自由人、好公民,即有价值反省、有批判意识、理解和追问的人。
3「大学不应成为政治、宗教的的利用场所。」诚然,从11世纪的欧洲一开始的大学是大多为教会所建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来反馈社会,但从现代大学的建立来看,更多的大学建立者更多的是寻求摆脱宗教、政治的场所,更多的追崇独立做学术的地方。
正如北京大学的建立者蔡元培先生将旧学堂改造成为新大学,试图摆脱以往的「学而士则优」,大学出来当官成功的即代表你本人学识优秀,试图将北大独立成为知识和研究的地方。
中文大学后来的校训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止于至知」
三
大学里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与社会现实主义的冲突
我们一直在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知识自由探讨的场所,也一定程度上默许一些重过程轻结果的研究理念。
争议️:大学也并不是无尽的资源,没有无限的金钱和精力。即也需要看待资金投入的回报。
持此观点认为大学的收支状况需要合理分配,不应该在学术研究层面做无限的投入,一些学科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杀系」以及调整教学安排。
但同样的争议也在这里,一些学术研究的后期回报是否真的可以立即见效,是否没有即时的回报就要立即取消,实为不理智的做法。有人高呼即使作为金融投资者,是否应该在一只股票下降就马上抛售呢?我們无法想像有哪一个投资者是不注重长期利益的。
就拿爱因斯坦做例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其实并没有给爱因斯坦带来多少的好处,但现在人手一台的手机内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却广泛用着他所提出的理论,更不用说当前火箭发射需要挣脱的地球引力速度涉及到伽利略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伽利略追求的是火箭发射所带来的实质利益吗?
争议️:如果大学是工厂?谁是顾客?学生?老师?
可能都错了,大学的顾客是社会,大学的最终服务对象应该为社会,就是说社会需要着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有这样的「义务」或者是目标来培养出这样的大学生,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你有需求我可以满足。“人生在世或者说大学立足点,更多的需要适应这个社会,往往不是改造这个社会”,持进化理论者当然可以搬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论来说教。
然而这个点争议的也是最多的。
没错,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并且衡量大学生成就的标准在于你是几本大学,一本、二本?还是三本?这个专业好就业吗?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平均薪酬有多高?毕业文凭含金量多少?
我想大学干脆开个炒股专业、房地产专业和公务员专业应对当前的市场需求,那么一定会有很多人读,并且能够很受欢迎。受邀嘉宾如是这般描述。
大学走向企业化管理,如何盈利最大化,量化一切产物,论文发表数,并且在哪一报刊发表分有等级之分,校内操着统一的考核指标来衡量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以经济指标来看待问题,一个专业无用不经济就取消。
这其实也会产生两个问题:
问题一
商品化的矛盾,如果将学生当成顾客,即以学生作为指导,那么不应该是一切以学生需求为主吗?应该问问学生该需求的是什么,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大学也真正需要进行通识教育,使得他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继而认识社会有能力者当然可以改造社会啦,当然这是后话,问题是能有几个大学真正贯彻所谓的「商品化/量化模式」,并且实行市场主体倡导多元化经营?
问题二
是不是以服务社会为顾客指导就绝对没有问题,反思二战期间的德国,经常有人会问,为何德国大学教育这么优秀,仍然会产生骇人听闻的「纳粹主义」,这是知识分子沉默所导致的,还是这个教育系统出现了问题,有人提出是由于德国的中小学教育不够好,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拥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这是其一,但我们想问的真正意味是,跟随正确社会价值走,我们当然不会走错路,但是如果全民都走错了,有谁会喊停呢?没有人。这就是一味追求社会价值走向的后患之一。因为价值观也可以仅仅是是统治阶级所营造出的假象,故为什么大学需要摆脱政治宗教等因素影响。
争议️:大学开设的传统课程如古代哲学史、儒家思想是否没有必要甚至阻碍大学现代发展,不同于我们所说的大学大不同,一些通识知识为何不可以放在中小学。
大学虽已经全民化,但仍走的是精英化路线,它既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通识教育,如果说学会做人很重要,这种理念就应该在中小学应该执行,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大学教育,也不推崇所有人进修大学课程,结合二战时期的德国大学教育,那么这些通识教程就应该很早的普及于普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民众。
我们不可以否认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自由人」理论,也不反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倡的民主政府建设。但问题是,中小学生是否拥有足够的时间和意识思考这些理论并真的可以为之付诸改变,答案也是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通识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是被忽视,教育的功能,或者说通识教育的最初定义,就是希望把人从无知、独断以及狭隘的思想中解放出(Liberal),无论在性别、道德、种族、政治方面需要有自主判断能力,不然不可以成为教育(Education),而应称为训教(Training)。
通识教育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为解放教育(即Liberal Education)
后记
1.番茄TV 是解说「三宝大闹宝莱坞」:当前的大学像极了工业时代的工厂,世界上所有学校都不是为了培养好学生才开办的,他们的目的是商业,学校只是一笔生意,学校在意的不是学生的发展,而是就业率,成绩分数和学校名声。为什么重视学校环境以及教学资源: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到这里;重视成绩和就业率是为了吸引更多本来就很优秀的人才过来求学;追求好名声和优秀学子:得到更多的捐款和商业项目。学校等同于工厂,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唱出最大的效益;明明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做着一样的习题和一样的考试,再就业市场面临同样的竞争力,那么大学要比的是谁的流水线做的更加更先进,即谁的学校管理制度好,和填鸭式教育好,创造力?与学校无关。说实在的,这片尾介绍了一本书名为《翻转式学习》,这本书介绍的大学里所营造的教育方式可以大不同却同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果,值得阅读。
参考
1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大學之道 RTHK 香港電台
https://youtu.be/KsZwGy9NWpU
2鏗鏘集:再思大學之道RTHK 香港電台
https://youtu.be/s4O_xYteBw4
3.十分钟看完印度学霸开挂,阿米尔汗只是批判教育制度?你们都误会《三傻大闹宝莱坞》番茄TV
https://youtu.be/82scs0DVpH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