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叫岁月的苦茶 不好喝
依然 吞下它
记不得我怎样踏出了老家
跟现实这小子打一架
永远做一颗滚石吧
不想为谁停下
翻山越岭后往回看
二十五年哪
这一路太多的分岔
有时候甜也有时候辣
划破石头留的伤疤 不好看
但我谢谢它
这一年多以来,我终于结束了“广告人”这个让我为之肝脑涂地、爱恨交加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到了新媒体大军当中。
这是我人生中第五次转行,是幅度和折腾度最小的一次,最大的一次转行是从保健眼镜销售员转行做网站设计与开发。
马东有句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新媒体人与广告人这两个工种截然不同的一种体验是:广告人不能(最其码不能第一时间)直接接触到实在的传播对象,而新媒体人却在写完每一篇文字后,能看到看客们的不同反映,有几分人生百态的意味。
我追热点,有人会说:“你们真浮浅,只知道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我写有深度的文字,有人会说:“不就是显摆你们有内幕资源吗?”;我写逗逼二次元,有人会说:“你们可真没品。”;我写文艺小清新,有人会说:“一看你们的小编就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是一种和惊喜类似的事情,它的矫情就在于,你在看客面前再怎么骚首弄姿,把最好看的身段展现出来,可他们却偏偏盯着你身后那支臆想出来的狐狸尾巴。
但,那又能怎么样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怕别人骂,也不用在乎别人夸,最怕的是,你冷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你是谁。
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个“狂”人,似乎是现实世界里一把很好的挡箭牌,是不是?
我一直都欣赏《论语.子路》里对于狂狷的说法: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虽说中庸是最完美的处事之道,但一张一驰,知进取而懂收敛的狂狷,更让人钦佩有加,谁又没有意气风发,年轻气盛的历史呢?然而不为五斗米折腰,能低到尘埃里,能守正的“狷”,更是为人在世的风骨。
有这样一种人,实在是魅力难挡,也是我最热爱的一类人。24岁时,我认识一位好友,和她相识开始,她的狂放简直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广告人出身,为了拍摄纪录片陡然辞去高薪工作,自愿加入影视剧组,放下设计总监的身段,从小跟班、跑腿兵做起,和三教九流攀谈学艺,和各路演艺人员吸纳精华,最终完成大作。
然而,还没待我们回过神,她又踏上徒步西部之路,这一走可不得了,滇藏、尼泊尔、印度、老挝,足足两年,拍遍了大河大川,故事可以讲上几天几夜。后来西藏人文地理杂志找到她,希望让她一边行走一边担当摄影记者,薪酬自然是丰厚的。但她回绝了,又风风火火飞去新疆可可托海,去完成一项自己酝酿了多年的主题摄影。
后来我问她,把你的经历出本书多好,能赚钱还能出名,一直记得她回答我这句话时的情景,她一手摘着青菜,一边轻描淡写地说:“这就叫有经历?我以后的经历还多着呢,我可没空写书给无聊的人看。”
行动上的狂放派,外表上的低调人,永远不去标榜自己,这岂不就是“狂狷”最鲜明的现实范例,我爱死这位朋友了。
而如今,更多的人却刚好活反了,他们用“年轻”做盾牌,拿“无知”当个性。表面看上去他们狂放不羁,还以为有什么了不得的本领。但一加班就成迷茫少年,一需要努力就多愁善感,总感叹现实险恶,却本质是自己有颗浮躁又不想努力的心。
等到需要他显露真材实料了,就立刻脱下狂放外衣,露出玻璃娃娃本质,任何建议和真知灼见,对其来说都是12级强台风,明明被吹得四零八落,却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状,这种人最恶心,无论他们年轻与否!
《乌合之众》里有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降低。”我深表认同,最近退了几个广告行业内部的讨论群,我发现不管任何专业社群总有一挫人,可能是刚入行的,也可能是马上想改行的,他们总会感慨“现实的苦”、“自已的难”,然后,无休无止、铺天盖地的发牢骚,紧跟其后的就是蜂拥而至的尾随群众,最后成了一场卖惨的群体秀。
在这其中,但凡有人说话,例如我,说话内容是:“大家干的好像就是这个工作吧,既然你选择了,为何还要抱怨呢?”,结果可想而知,在一群乱吠的狗群突然扔进一只猫,一场革命反抗就此开始了,就好像他们的惨是和我有关的。其间还有人发言:“我就是恨现实,现实把我的梦都打碎了。你竟然还在这说风凉话。”
我只剩呵呵,然后“删除并退出群聊”。
介于这个公号的逼格与调性,我吞了一万字的脏话,然后只想不痛不痒的讲一句,如果找份“活儿少钱多家近”的工作也算是“梦想”的话,那您的梦真的是碎了。
现实是什么?恐怕有些人眼里,现实就是一切和你作对的事物吧,那你在等什么,为什么不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个叫“现实”的小子呢?
真正的与现实抵抗,是明明看到了现实的浮躁与不正常,却在不动声色中,用单纯与执著与之抗衡;
是明明知道,快速获得利润是万千人逐利的手段,却依然保持慢工精耕,用一秒一秒的细心打磨初心;
是从不追求廉价的表面认同,而且执著于把事情做到最极致,做到让自己的内心平静,让这世界哑口无言。
你说现实把你的梦打破了,那拜托先问问这位“现实”,你妈贵姓吧,好吗?
一直不太喜欢流行歌曲,但赵传有一首歌却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印在我有限的脑细胞群里,歌词是这样的:
为青春战斗过了吧
我的摇滚HOLD住了吗
那名叫岁月的苦茶 不好喝
依然 吞下它
记不得我怎样踏出了老家
跟现实这小子打一架
厄夜的梦满身伤痕和泥沙
可是我发誓没有忘了它
那心中的话
我就是一颗滚石啊
谁不屑也随它
什麽样的路都不怕
永远做一颗滚石吧
不想为谁停下
翻山越岭后往回看
二十五年哪
这一路太多的分岔
有时候甜也有时候辣
划破石头留的伤疤 不好看
但我谢谢它
2012年-2014年,我遇到一支难得且志趣相投的团队,我们在一起扑腾了很短却让人很难忘记的一段时间,我第一次听说这支歌词,也是团队里的F同学说给我听的,我很想念他,想念那一段不切实际,却特别执著的日子。
有人说过,时间和时间之间有一层胎衣,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穿破这层薄膜,我听说有人像我一样改行做电商了?我听说有人还在广告的泥坑里扑腾,不问前程但求糊口;我还听说,你们见面第一句便是,你还干广告吗?
呵呵。
我真的希望,你们还能带着那几分当初的狂狷,像几年前一样,和我一起,跟现实这小子狠狠地,干上一架!
【一些后话】
最近在听Spenser的写作课,对追热和金句式的新媒体写作逻辑,我保留自己的选择与看法,而Spenser对于新媒体生存法则的观点,引起了我一些思考。在这个让多数人看不懂,却只剩迎合的大环境下,更多人认同: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是的,这是个贩卖和出卖注意力的世界,你学术大咖又怎样、你中文毕业搞写作又怎样、你十年资历又怎样、你巨想和现实这小子干一架那又怎样??换不来粉丝、浏览量、转化率,你甚至不如屏幕前一只卖萌的宠物狗。
想起从前一句互联网IN语:这是个绝对丰裕和绝对剩余的时代,最终被剩余的会是人吗?
呵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