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网上看到一个博士的作息:”四点半起来,打车去实验室,五点到七点进行第一轮实验,七点吃早餐,七点半到九点半第二轮实验,九点半到十点休息,看会儿NBA,十点半到十二点第三轮实验。十二点到两点,吃饭午休。两点到三点,看论文。三点半左右,坐车回学校。之后玩游戏,锻炼身体,看书或者刷剧,八点睡觉。“
最后,她用八个字总结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错峰生活。“
评论区的第一条留言说:”你这样是对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小玉问我:”为什么你每天起这么早,还精力充沛?“
我说:”遗传吧。“
这也不是第一次被夸精力好,我也给不出答案,只能诉诸于无法求证的基因学。
每次回老家,时钟像个小短腿,慢悠悠地走着。五点吃晚饭,六点躺在床上,八点左右就睡了。早上太阳照进被窝,六七点的样子,起来。一天睡足十个小时。
城市的节奏快,事情多,忙不完的工作带回家,睡觉的时间被牺牲,身体每况愈下。很多人退休后,不是过着旅游的消闲日子,而是在家养病。这种作息违背人性,时间久了,自然累积了一生的毛病。
我想,早睡早起的习惯大概与生长环境有关,从每天所做的事情中充电,大概是精力充沛的原因。
🪶
【好处】
错峰生活最明显的好处在于:不同等。
本科的时候,我习惯晚二十分钟去食堂,在这二十分钟里,我整理课堂笔记,做下午的to do list,避免了楼梯的水泄不通和食堂的摩肩接踵。
等待的时间看似碎片化,累积起来就是不小的数目。正如每天进步一点点,365天就是全新的自己。小积跬步,人的成长也是一砖一瓦积累的,盖房子之前不都得搭好地基。
同样的,也避免了社交。对于半生不熟的人,我会纠结好久要不要打招呼。于心,我不想打;于面,我应该挥手或者微笑示意。学校不大,走两步碰上班上的同学,走五步遇到组织的队员。
我可以大大方方地社交,跟不同的人娓娓道来,可是我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相处。在人际交往中的每一次耗能,需要好久才能复原。
我没有太多的分享欲,想说的话跟朋友说,好看的照片发在pyq,行走的思考写在文章中,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人,鼓励我、认可我,无条件地站在我这边,后来,我发现,这个人一直陪着我,就是那个坚强独立的自己。
个人空间对我而言,就像自由的味道。每天的to do list 安排得满满的,写作业、开会讲座、写公众号、看书、运动等等,忙完一天的任务后,躺在床上刷手机就很舒服。
我是内向的白羊座,想象力丰富,创作力爆棚,精力充沛,自娱自乐的小世界很充实,目标性明确,很少弯弯绕绕。
合理的规划,不知不觉中做了很多事情。散步的习惯,日均一万五步;阅读中,每个月都有四本书给我洗涤大脑;追剧中,收集写作素材和思考;日更中,也保持着高频的输出。
在完成这些事情后,内心充盈的快乐是难以附加的。这些数据的痕迹,也在改变着一个自卑的女孩。原来,越长大,人会越来越好,生活会越来越开心。
这些无关乎金钱,是内心的底气,是跌落谷底也能破釜沉舟再来的勇气,是不被关注也能自信绽放的释怀,是做自己的事情即便不被理解。
🪶
【坏处】
能量是守恒的。与同龄人的不同步,交流少,很多时候大家还来不及相互认识,就开始听到了别人口中的自己。
因为早睡的作息,聚会自然是少了,少了扩大交际圈的机会。
【写在后面】
每个人的作息里藏着他的生活态度。无所谓好与坏,都是自己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的最优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