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撒哈拉书籍
《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不悲伤

《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不悲伤

作者: 邑晓 | 来源:发表于2017-07-11 11:43 被阅读457次

    文/邑晓

    撒哈拉由何而来?

    她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说到沙漠,浮现出来画面是漫天黄沙、骆驼成群、夕阳西下颇有一番王维在《使至塞上》描绘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韵味。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万年前,是世间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看完介绍,第一个疑问是这样的地方能住人吗?

    三毛仅仅因为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心中的那份游子意荡开来,一发不可收拾,无法解释,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就莫名奇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心心念念今生今世一定要来到这个地方,不是旅行而是旅居。

    她真的做到了,给她勇气的是那时还不是她的丈夫的荷西(西班牙人)。

    她的大漠之行得益于荷西的无条件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得知她有这个心愿,荷西便一声不响的在撒哈拉申请了一份在磷矿上班的工作,先去撒哈拉“试试水”,安排好一切,静静等待她的到来。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她说,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最后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不是因为我。

    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受到她个性十足,洒脱,我行我素,随心随性,心纯如水,却也自由自在,生活中还有一丝小幽默点缀着沙漠里枯燥和孤寂。

    1

    世人都以为她特立独行,却不知道她只不过是随心而生。

    三毛本名陈懋(mao)平,小小年纪她嫌懋太难写,就干脆不写了,直接改名陈平,是不是很有个性?

    幼年时期的她就酷爱啃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当时市面上世界名著,有主见的她又怎会将自己桎梏在枯燥无味的全日制学校的正统教育里,所以初二那年她毅然休学,父母担任其了她的家庭老师,诗词古文、英文学习不仅功课没有落下,而且为日后的写作和旅行之路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可幸的是她有懂她深知她个性的开明父母。怕她在沙漠里受苦隔三差五便邮寄包裹去接济,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珍贵食品,如此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的第一个篇章《沙漠中的饭店》才开张,不撰稿的日子,在沙漠里做起家庭主妇来,怡然自得。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我没有看到沙漠里的孤单寂寥,白日的酷暑燥热,太阳偏西后的气温骤降,巨大的温差效应,缺水、缺电难以生存、更难以适应。生活中的小趣事,家庭主妇变着花样做着美食,在她的天马行空和搞怪下就连粉丝也有了更动听的名字“春雨”。

    突然有一种幻觉,好像世人眼中寸草难生的沙漠,也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2

    如果说你认为撒哈拉的生活全部如第一章所描绘的一般,轻松、慵懒、那你就错了。

    《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巴军曹》、《哑奴》、《哭泣的骆驼》……这些文字里,我深深的懂得,可怕的原本不是无情的荒漠本身,而是常住居民撒哈拉威的思想和观念。

    在撒哈拉威还不到10岁的女孩子,有的甚至只有8岁就要嫁人,在撒哈拉威的风俗,聘礼是父母嫁女儿时很大的一笔收入。听着才十岁的娃娃新娘,无助而幽长的惨叫,眼眶不禁湿润起来。她们的一生做不得主,在家时,父母之命不得违抗,嫁人后丈夫之命就是圣旨。

    《哑奴》里一生为奴世代为奴的他们,就像砧板上的猪肉,可以讨价还价,任人宰割。那个还不到8岁的孩子,有礼有节,训练有素的伺候着客人,他如此娴熟的动作的背后到底忍受了多少屈辱和眼泪呢?

    3

    我喜欢《白手成家》里,他们为了把房子打扮的活力而有生机,捡来的颇有特色的小石子可以是装饰品、骆驼的头骨也可以当做艺术品,拾荒的旧轮胎可以当沙发,装棺材的木条也可以用来做桌子和书架,深绿色大水瓶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

    她说,我的家对撒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我,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得跟从前一样。这样的家才有了精益求精的心情。

    我常常分析自己,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

    4

    《素人渔夫》里,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明白了他们在恶劣的地理条件下依然相亲相爱的缘由。

    为了把那顿花海鲜大餐的钱的窟窿给堵上,他们决定穿越撒哈拉前往一千多里长的海岸线去捕鱼。

    第一次打丰收,欢欣鼓舞,宴请同事,谈天说地,玩得不亦乐乎,存钱的事抛诸脑后。第二次,准备捉鱼来卖,初次叫卖,害羞的不得了,谁都不敢开口,还好同事帮忙,销售一空。为了犒劳辛苦一天的自己,两人又跑去吃大餐-餐厅的鱼就是他们卖给餐厅的,而他们现在却吃着比卖家高出几倍的自己桌的鱼,两人傻笑不已。

    次日清晨,懊悔之际,庆幸还有一笔卖鱼款没有收,最后却在洗衣机里看着泡得发烂的账单,又哭又笑。

    分明如你我,定会责怪不已,懊恼不已,轻则出口伤人,重则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生活艺术的精髓在于不较真。

    他们是深谙此道的。如此,他们才会将这与世隔绝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恩爱如初。

    结语:

    能在撒哈拉久居,起初她全因为自己,如她自己先前所说若没有荷西她不会有这份安定从容。

    多亏了三毛,我们得知真正的荒漠里,大漠孤烟直(烟不是直的),长河落日圆(也没有长河)。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正是因为有了荷西对她的理解、支持、宽容、和无条件的爱,她的心才有了归属,终将不再流浪。

    愿我们出走多年,归来依然是少年。

    三毛自评:

    《撒哈拉的故事》是随笔,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芥草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不悲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np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