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优秀秀得人年轻人的ShareIn时代之声
别总借“苟且”和“诗和远方”的名义去打扰别人

别总借“苟且”和“诗和远方”的名义去打扰别人

作者: 妮妮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15-11-23 11:32 被阅读2853次
别总借“苟且”和“诗和远方”的名义去打扰别人

高晓松在狱中挺励志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当时那个场景下,很是发自内心。在那个孤独的时刻,他想起了母亲对他的教诲,表达出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要做一个内心有诗和远方的人,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希望照亮未来。

结果,这句话被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引用后演变成一个让我们一看就很羞愧的标题,“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看了知乎上的那篇文章后,我承认作者出于对自己父母的爱与体恤是真实的,但是我对他所举的例子,真心不能认同。

首先,“诗和远方”不是局限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么狭隘,在我看来,她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一种活在当下却能在心中存有希望与梦想的内心格局。而“苟且”在我看来,只是指一时的困顿和人生遭遇低谷时。

而这位作者表达出来,就是父母还在困苦,你就开始享受了,以诗和远方的方式,将钱撒在旅行的路上,然后在朋友圈里炫耀,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诗和远方就是旅行呢?为什么一旅行,就成了父母还在苟且,自己瞬间就成了不孝的败家子?

说到这,我想到我们与西方国家相比,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我们常说,西方文化不能接受,父母和孩子感情太淡,他们都不喜欢介入对方的生活,以至于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看起来,这是一种冷漠,甚至冷酷。其实,我倒觉得可能事情不只是我们想的这一面,在西方很多国家,父母亲在孩子未成年时,也是百分百给予爱与信任,给予高质量的爱和陪伴。

而在孩子成人后,他们更懂得以一种看似绝然的方式退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能独立的面对生活,其实他们更懂得“父母之爱终究是以分离为目的”之爱。孩子在成人后,所有的梦想,都要靠孩子为主导去实现而已。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不到这么绝然而已。长期以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特别是让中国女性的“三从”的道德观念并未消失,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婚姻不幸后就把人生全部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孩子长大后,自己始终不愿退出孩子的生活,甚至“婆媳矛盾”等就是父母在和长大后的孩子之间边界不清晰,也是一种特有的亚洲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西方父母对孩子感情淡漠,而是以另一种成全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因为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年迈的父母对子女的依靠度更低而已。

而中国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背后,其实是有内在需求的。这个内在需求,有的就单纯盼望孩子生活的好,比自己更幸福;有的则是希望孩子能体验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则是希望自己老有所养,还有的就是希望自己晚年不那么孤独……

这些需求的背后,是父母愿意舍不得自己去消费,却会为孩子去实现一次有关“诗和远方”的梦想,比如说,买一台电脑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报一个孩子想学很久的兴趣班,去一次梦想之地旅行,和孩子的同学一起过一次生日……这些行动背后,是一个个普通中国父母亲爱自己孩子的方式,他们精打细算,他们在自己有限的收入中,却尽全力花费给孩子,他们不想让自己忙忙碌碌的人生,从未享受过生活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延续。

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要父母的物质匮乏感一定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看似很有道理,并以爱和孝心为己任。但却在另一个方面给了孩子一道精神的枷锁,让孩子觉得,我爸妈还穷,我就不应该享受下生活中的美好。

这样的生活,没有诗意的体会生活之美,没有时间去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之美,更没有机会去见识外面的风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样的生活,只是因为你的父母还在苟且偷生。其实,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说教。

如果心中有“诗和远方”,那就是身在校园中、在单位楼下、在大街上,你都能体会到别样之美和动人点滴,谁又说过“诗和远方”就仅仅是旅行,坐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难道不是一种旅行吗?

如果你如同复印机一般复制父母的生活,放弃你在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的人生,将自己死死的锁在父母还在苟且的坐标上,那么父母这么努力的苟且还有什么意义?你放弃自己“诗和远方”的梦想,就如同割掉了父母对“诗和远方”的希望。难道不是吗?

作者在文中,还有一种观点让我觉得很是奇怪,大意是他身边的富二代朋友可以轻松去旅行,那是因为这些对别人来说太容易,所以无所谓。但普通人,除了自己做兼职挣钱去旅行,大多都是普通人(包括很多学生党们),伸手朝父母要钱去旅行。富二代旅行作者觉得无所谓,他觉得有所谓的,有罪恶感的就是这些花父母钱去旅行的人。

虽然我也不是富二代,但我身边也有富二代朋友。我深信,富二代家里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是父母辛苦挣来的。他们同样希望通过一些机会,让自己的孩子涨见识,他们甚至将孩子一个人旅行升华为一家人共涨见识的旅行。普通人家的父母,只是在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仅够让自己的孩子去增长见识的部分。为什么作者就不能用公平的标准和角度去看待这些人和事呢?

按照“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的逻辑类推,是不是父母经济还不够宽裕,就不能给自己年幼的孩子购买品质更高的奶粉?是不是父母没出过国,自己的孩子这辈子就最好不要踏出国门?是不是父母没有“诗和远方”,就该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没有“诗和远方”的生活?是不是因为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孩子最好也是这些方面的“绝缘体”?如果这样,很多伟大作家、画家不都在父母窘迫看似“苟且”的生活中,依然有“诗和远方”的梦想,最终采取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轻易给别人下结论,总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体系去判断别人。因为那是别人,我们根本不会知道别人为了“诗和远方”的人后的那份努力和一个沉淀了很久的梦想的那份艰辛,特别是刚刚开始就被这种道德的大棒狠狠一击。

我们别总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一个靠谱的办法,就是管好自己。我们不要找任何借口去打扰别人的生活,指责或以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评判,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在不曾起舞的日子里,用诗和远方让自己度过那看似苟且的生活。

生活是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苟且他也苟且,你诗和远方他也诗和远方,所以,想让生活不苟且,还是靠自己吧。

              妮妮写于2015年11月21日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

相关文章

  • 别总借“苟且”和“诗和远方”的名义去打扰别人

    高晓松在狱中挺励志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当时那个场景下,很是发自内心。在那个孤独的时...

  • summer插画集:幸好没放弃(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和远方,似乎有些飘渺,总好像存在于别人的生活中,譬如,别人的朋友圈...

  • 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可眼前的苟且都这么难过 该怎么去寻找诗和远方

  • 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多么温暖的个人梦。然则,诗和远方只是别人的,自己永远都得苟且又或者死在了追求诗和...

  • 要苟且还是诗和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很多人为了诗和远方,不得不暂时苟且,但苟且着苟且着,就忘了诗和远方。恍惚间,已到...

  • 迈不过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只能是种情怀

    生活不是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迈不过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只能...

  • 献给远方的你

    人活一生, 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恰恰我以为眼前的苟且也是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亦是苟且。 本不想牵扯你的...

  • 谈诗与远方

    鸡汤句很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而我并不赞同,因为,眼前的苟且将继续苟且,诗和远方将永远是诗和远方...

  • 【眼前的苟且】也是诗和远方

    眼前的苟且也是诗和远方,诗和远方也是眼前的苟且 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被分为【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两个等级的?...

  • 我们的苟且,何尝不是别人的诗和远方

    我们的苟且,何尝不是别人的诗和远方 文/丁丁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自这句话问世...

网友评论

  • 83855b1ef89f:曲折蜿蜒是常态。嗯!
  • a9e176d4432f:萌了作者的角度,从逻辑上我们无法忽视,父母和子女间的给予和接受是同时存在的,若子女拒绝接受以苟且换来的诗和远方,父母的给予将变得一文不值,含蓄点的或许会伤心落泪,粗暴点的或许直接指责子女翅膀硬了。再来说不顾父母的苟且,任性要享受诗和远方的孩子,请问作为生身者的父母是否有义务寻找办法化解矛盾以及有必要反省为何孩子会如此任性呢?稍作联想,我所看见的一部分父母卯足力气去爱的或许不是孩子本身,而是排名,而是荣誉,而是同事亲戚谈论儿女时能获得的艳羡~爱孩子,是让ta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与ta一起探索自己所属于的位置,给予鼓励,适时批评,与ta一起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a9e176d4432f:@妮妮小屋 说话可以虚情,写字就放松表达~很高兴能一起走心~
    妮妮小屋:很走心的一段话,有启发
  • 冲锋后的生还者:父母苟且是因为爱,我们苟且是为了以后的远方,而不是以父母的爱为本钱心安理得的去接受。很多人沉迷远方二略过了朴素的生活,确实需要警醒,包括我。原作者应当是这个意思的。我很喜欢。
    冲锋后的生还者:@妮妮小屋 😂是这个意思吗,,
    冲锋后的生还者:@妮妮小屋 那我就在原文中加上“诗和远方”好了,
    妮妮小屋:@冲锋后的生还者 警醒是必要的,但诗和远方同在,我们不该只认为是远方😍
  • 半聋半哑:事实证明,生活不常有诗和远方,常有的是当前的苟且。
    妮妮小屋:@半聋半哑 ,是滴,曲折蜿蜒是常态。
  • 5501da2cd54e:我呵呵
  • 肥肉先生:讨厌那些人动不动就道德绑架,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 ebf8b3724994:这个真的要赞\(≧▽≦)/
  • 李修名:高晓松那句话真好,文章太长没看完😁
  • 檀香海盐:在家也可以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更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吧 有的人出去玩 挥霍 心里也是贫瘠的 也是苟且
    妮妮小屋:@十四娘 是滴是滴
  • a05832db24ea:很不幸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我只想说现在圣人婊很多
    妮妮小屋:@屎壳郎123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03f8876f0b70:很反感无论讨论什么都用孝道来说事,总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仿佛自己说什么都是对的,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妮妮小屋:@我想养一只猫和一条狗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 ca60ee146035:我懂了,谢谢。
  • 爱打赌的selfishman:确定学生时代花的都是父母的钱,但是就是刻意的不懂事,才能撒着娇把给妈妈买的化妆品送到她手上,看到平时什么都不舍得买的她开心的不得了。所以才会暗自努力拿奖学金然后给她买个好一点的包。然后看她嘴上说不要买,买完了她无奈却更开心的样子!
    妮妮小屋:@爱打赌的selfishman ,看:cry:了,妈妈有你好幸福
  • 384aea302a70:写的挺好,诗和远方是内心美好的追求,不该被糟蹋,它和拿父母血汗钱挥霍无度是两回事.
    妮妮小屋:@碧海青天夜夜心 ,共鸣😝
  • ee31ae4d5a4b:我也是,那篇文章看了真的很吐血,这种道德的大棒,真的是受不了啊
    妮妮小屋:依然要保持自己的爱与清醒: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 屋顶长得一棵树:认同你。那篇文章我也看了,只觉得字里行间中都透着太多绝对,真是无法苟同。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谁都没有理由指手画脚,亲密如父母,也不应让我们复制他们的生活不是吗。文章很棒,嘿嘿。
    妮妮小屋:@屋顶长得一棵树 ,父母肯定希望子女更好
  • 8637f0b1be32:特别对,现在总有些人实行道德绑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不要把你的认为强加在别人身上
    妮妮小屋:@灵魂微摆渡 ,为了自由,为了苟且的那份希望😍

本文标题:别总借“苟且”和“诗和远方”的名义去打扰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dr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