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道德经》的“毒害”太深,从这里面我很赞成庄子和王弼发挥出来的崇无思想。但也不否认偶尔也会觉得这也很站不住脚。每个国人骨子里都讲实用性,可这里的实用是什么意义上的实用呢?当我们认为一根筷子很实用,因为它帮助了我夹食物到我的嘴里。可是筷子并非我凭空造出来的呀,有了筷子这个东西,我拿来用就行了,不用考虑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用考虑我为啥就能用它夹东西,以及在我用它夹食物的时候,这根筷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其他人验证过的,用筷子夹食物的确产生了效果,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我直接拿来用就行了。这是最为普遍的实用性,是站在非功利性的对立面上来说的。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有某物现成地存在着。在这根筷子还没出现之前,也可以解决食物递进嘴巴的问题,只是筷子把这个问题解决地更好:干净、卫生,还能重复使用,不像用自己的手指直接抓取,当然文明人是决然不会这么做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对筷子的评价问题了:因为筷子更好、更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所以为何不拿来用啊?即实用性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实用性。换一个角度,既然筷子这么有用,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怎么个契机下产生的呢?在重视实践的人看来,筷子的出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而在重视力学原理的人看来,筷子的出现首先得有一个符合省力原则的模型,有了这个模型,筷子才能被发明、制造出来。其实在我看来,后者更可能在掩藏什么,因为不清楚嘛,就会归之为神秘的力量上去。
《道德经》中讲一间屋子我们使用的是中空部分,而不是可触摸到的墙壁,使用一只酒器用的也是中间空虚的部分。那么,这就可以说明,具有实用性的即空无吗?拿筷子来说,筷子本身结构很简单,就两根木棍,但搁中国人手里,就可以稳稳地夹东西而不掉落。所以,筷子的实用部分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木制棍棒,而是这两根木棍结合起来的方式,很显然,前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实在的,后者却因人而异,而且没有实在的物理结构。但是,偏偏后者决定了两根木棍成为筷子的关键。而且当实实在在的木棍被撤去之后,那种结合的方式依然还会存在,只要会思考的人或者任何生物没有消失。况且,对于不会使用筷子的人来说,这两根木棍也近乎不存在。所以,真正具有实用性的是空无吗?
《庄子》一篇寓言中也有类似的阐述,说的是在乌有乡生长着一棵大树,它的木质做什么都不适合,它的树冠也不能遮荫,它的枝杈,鸟儿也无法栖息,但它就是在那儿生长着,正因为它的没什么用,人们都拿它没办法,后来竟然把它当成了神树,在它旁边多了很多祭祀的贡品,这些贡品摆放在那里,没人去吃食,就成了很多动物的美餐。所以,这棵大树,是有用呢,还是没用呢?
被互联网完全渗透的现代社会,这种矛盾更加明显。物理线路铺设好了,可是没有人在线路上传输内容,它也就等于无;而内容也即由逻辑链条嵌套而编译成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是互联网发挥它价值的绝妙场所,它可以应用在任何设备上,被任何人使用,再被任何人编译(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所以,真正有用的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链路,还是程序编译所仰赖的无形的逻辑链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