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毕业留学生的实习难找,求职信息难以触达留学生群体,毕业时间和招聘季不对等,传统文科专业难找工作,已成为压死留学生的四根稻草。—— 《后留学时代系列一》
近几年,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据教育部召开的出国留学及来华留学工作发布会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54.45万人出国留学,比上年增长2.08万人(搜狐教育,2017),其中,49.82万人为自费留学。虽然占总人口比例并不大,但不得不承认,对我国大部分中产家庭来说,这是一波巨大且难以抵抗的“留学潮”。
图片来自网页传统意义上,社会的普遍认知是将留学生看作社会精英,拥有广阔的视野,灿烂的前景,不菲的收入。但这样的传统视角在当前是否还契合现实,真正经历过留学的人反而抱以怀疑态度。
打开留学生的手机,关于前期如何申请学校,出国后如何生活的公号和文章比比皆是,但鲜少有人关注留学后的故事,留学生们的去向,归国后的苦恼,以及与国内就业的衔接困难等已渐渐成为压在毕业留学生心中的三座大山,但缺乏来自社会和机构的关注。
(关注留学生活代表性公号)
因本身也归属于这个庞大的圈子,我采访到身边的留学生朋友,他们都是留学大潮中普通的一员,用个人的视角阐述一个亟待被关注的“后留学时代”。
本期为【后留学时代】系列第一篇,出场人物,Ivy。
我是在一场面试里遇见Ivy的,个子小小,头发全部拨到后面梳成马尾,穿一身正装。只是简单交谈几句已能明显感到,这是个很“厉害”的姑娘。英国顶级名校之一的背景,自信的谈吐,淡定的表情,不用说我也知道,她一定会进入终面,毕竟已经秒杀在场大多数竞争对手。此后,我们互加了微信,时不时交流找工作进程,出乎意料的是,我们都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
不同的人对于“好工作”的定义也不一样,Ivy说,她对于好工作的定义是,喜欢,待遇以及公司平台还可以。这并不算十分难的要求,但也是大家都在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这样一个悖论,让她放弃了不少已经到手的offer。有些是薪资太低,有些是行业不喜欢,有些则是地域不满意。
她觉得,在国内的城市里看起来,北京是最好的,无论是工作机会还是文化生活,北京都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然而,对于南方长大的她来说,落户北京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排除掉这个选项后,她也考虑了杭州这样的半一线城市,但对比之下仍觉得不如一线城市资源丰富,于是她把目的地定在了上海。
一方面,她曾在上海读本科,这是个原本就已十分熟悉的城市;另一方面,最吸引她的是上海的留学生落户政策。
以落户政策的最低薪资要求为标准,她又排除了几家公司,于是找工作变的更加艰难。虽然也曾考虑过把期望值放的更低一点,先接受一份工作做起来,但她还是想抓住春招的机会再看一看。“真不行,春招结束了再去找个社招的工作吧,英语培训方面的,不算难找”,研究生学语言学的Ivy目前这样打算。用她的话来说,回国后低估了国内找工作的竞争激烈程度,喜欢的失败了,找到的不喜欢。随着这样的不顺畅,期望值也开始降低。我问她,会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吗?她毫不犹豫的告诉我,当然会。
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找工作只是回国后诸多不顺畅中的一部分,环境的改变,突如其来没有过渡的生存压力,生活舒适度满意度的降低,甚至自由状态的消失都会成为一种叫做“回国后抑郁症”的病。Ivy坦白的说,九月底回国后十分不适应,一直在想回英国的情绪中挣扎。等到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受了现实,开始投简历找工作,时间已经到11月中,连秋招的尾巴都快抓不住了。
如今,Ivy寄宿在上海的亲戚家,依旧奔波忙碌在春招的大潮里。“等找到工作就搬出去自己租房子”,她说,“春招对薪资没什么要求,现在就觉得,好好努力,差不多就行,假如是自己喜欢的行业和职位那就更好了”。微信上,她发来一个大笑的表情。
留学生回国事实上并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光鲜亮丽,一个巨大的悖论在这个圈子里横行。
一方面,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留学生已不算什么新鲜的群体。近几年,随着国内名校在世界排名的上升,留学生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英联邦学制里一年左右的硕士文凭通常并不被看好,被贴上“太水”“含金量不高”的标签,就连留学圈内部都流行着一个鄙视链(美国好于英国)。因此,留学生在求职中并无优势,或者直白的说,没什么稀罕的。
可另一方面,由于绝对人数与国内的应届毕业生比起来恰似水滴和大海的差别,国家在诸多方面也无政策偏向,留学生与就业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对等。如Ivy所说,虽然留学生有上海落户政策,可上海211大学研究生毕业也是可以落户的,这也没什么特别。
人数多,竞争压力大,且同时并无发展政策支持(所谓的人才引进计划,孔雀计划都是为海归博士或顶尖人才所设),留学生回国反而成了尴尬的存在,甚至是,弱势群体。
首先,实习难找。打开各类发布实习信息的公号,通常会在要求里看到这样一条,招聘大三、大四在校生,因此,已经毕业回国的留学生并不在招聘范围内。Ivy也曾尝试先从一份实习做起,但对方并没有面试她,因为他们只要未毕业的学生。而四大、投行这些最受欢迎的实习项目甚至已经把招聘范围放到了2018乃至2020年毕业的学生了。
信息沟也是阻碍留学生求职的巨大障碍,或者说,求职信息与留学生之间的不对等。企业依托高校进行校招,在高校内部发布资源,进行招聘。而失去国内高校的荫庇,留学生是就业信息难以触达的角落。不少留学生会选择“蹭”宣讲会,而随之带来的也是长期停留在一线城市高昂的开销。
对于不“蹭”宣讲会的留学生们来说,51job、智联、应届生论坛等求职网站是就业信息的唯一来源,但在这些网站上,企业往往只开放一条申请通道而已,薪资福利、发展空间、职位划分等“机密”信息仍然无法获得。
(某求职网站截图)因学制差异而带来的毕业时间和角色转换不对等也没有得到解决。以英国为例,九月是英国高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提交季,在此之前,如果你经历过论文成稿的阶段,其繁忙度和悲哀度应该不用多说,完全没有可能兼顾找工作完善简历这一系列劳心劳力的事情。
然而回国后,不少宣讲会已经开始甚至结束,留学生既要应对回国后的适应冲击,又要立刻全身心投入找工作搜罗信息中。从完全脱离中国职场的留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人角色,没有像国内大四那样缓慢的过渡期,大约每个留学生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丧”的感觉。也几乎每个人都曾告诉我,想回英国,觉得那里什么都好,我想,并不是因为英国真的完美,只是这样巨大的角色转换难以调适。
此外,专业之间的求职差异也极其巨大。符合当下发展势头最盛的专业如计算机、通信工程、电气电子等,求职并非难事,BAT和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待遇也足够优渥。商科里金融、会计、市场等也有很广的覆盖面,而传统文科则十分尴尬。Ivy学的是语言学,她也曾想,去英国应该学好就业的专业。比如现在,她正在寻找产品或交互设计、前端方向的工作,但觉得自己技术不够。
那么留学到底值不值呢?Ivy说,她不后悔去留学,但如果学的不是语言学而是希望就业领域的专业,她会觉得更值。她说,大部分人都是国内毕业,按部就班的秋招春招,留学生就业还不是特别成熟,占的比例也比较小,因此吸引到的关注就少。就像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涉及到每个人,所以经常被曝光,国家也经常有动作。
对于留学生而言,毕业后回国是人生一段新的开始,伴随着种种困难与适应,我想,需要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更多已经工作的海龟关注他们的校友,社会更是如此,若鼓励留学生回国工作创业,是否应该匹配更多的机会、信息、政策,让留学生们出外读书的视野能力和学识获得更有价值的利用呢?
换句话说,你要我建设祖国,起码要给我一条建设祖国的道路吧。
我想你一定要问了,既然回国如此不易,为何留学生不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呢?日益紧缩的移民政策,越来越难拿到的工签,无时不在的语言障碍,回国还是留下都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下一篇后留学时代探讨:去还是留,在夹缝中纠结的留学生
我是NIle,头上长草,心里冒烟的写字汉,平生会做的事情不多,旅行大约算是一件。
独立思考,拓展视野格局,做有趣而不平庸的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