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论》原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网图“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 e!he,he he he he!’”
网图二:赏析如下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凝炼,以小见大。深刻表达了究竟如何立论,才能适合大众的观点可见一斑。先生以“说谎者得好报,说必然者遭打”的人情世态,进行契入事物的本质属性之中,引发本具之智慧。
1:关于说谎者得好报。从表象而言,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象征吉利之义。也可以说是顺情顺礼,正好搔到痒处。这种和稀泥、打圆场的言语使闻者欢颜雀跃。因为人之天性是自私的,从小在各自的欲望中成长,贪婪无厌,被五光十色的对境,名闻利养所缚。而且喜欢听“逢迎”的妄言,满足于那种麻木、忌讳、逃避和心照不宣的虚荣里。说谎者已习以为常,闻言者亦死在言下,甚至恭维有加。以事物的本质而言,将来能否得偿所愿,且不尽然!
2:关于说必然者遭打。“将来是要死的。”表象上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不合常理。按现代的话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之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以贯之的最本质的东西。
由于我们受传统教育的拘泥,大多数人最怕谈与“死”有关的事。而且从古至今,忌讳和逃避与死有关的问题,认为这是一种不太吉利的象征。从智慧层面而言,对未知领域应该具有质疑、探索、尝试、发掘,才会有新的突破和超越。我们为什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呢!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无时无刻地运动和变化着的,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比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阴晴圆缺、沧海桑田等等,都是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
网图“死”是迟早的事。至于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这些也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任何人也无法做主,无法驾驭的事。人生没有彩排,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至于发生什么?一切皆有可能。倘若闻者明理而具有智慧的话,应该认同第二种观点才是实话实说。因此,有些时候喜欢直心是道场者,反而不受欢迎。显而易见,“闻者”的愚昧无知已水落石出。
鲁迅先生的文章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妄语者受宠,实语者遭殴”的社会现象。显示了鲁迅先生反对中庸主义的处世观,提倡“放下假面”,面对现实的一种为人处世精神。
其实,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如果偏向于“现象”反过来会受到别人的恭维,然而与真理相悖;那么偏向于“本质”就会有违于世情,引起众怒,必遭大众之嫉恨,甚至遭殴。唯一的办法就是需要拥有一种超脱的智慧,可以洞见事物最内在的本质属性,能使在精神上达到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否则,这种矛盾将一直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