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
(1)子游,本名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出生于吴地,是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子游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擅文学,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
(2)澹台灭明(公元前512年-?),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的弟子。孔子见澹台灭明相貌丑陋不愿收其为徒,但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澹台灭明最终成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他听从孔子教诲,刻苦学习,加强修养,终于学有所成。他到吴地讲学时,门徒达三百之众。他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
(3)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
【翻译】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感悟】
孔子在《大道之行》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他的政治经历告诉他,发现人才,任用贤能,在政治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孔子询问子游的时候,实际上子游早就开始注意到人才了,也有自己独到的识人标准。而且最终还让这个行为光明正大的澹台灭明成为了孔子的得意弟子,一箭双雕,孔子当然高兴,非常欣赏他的政治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