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三国尽文武。想那三国群英,文者经天纬地,武者披荆斩棘,谋者运筹帷幄,将者马驰千里。自东汉末年董卓起,至司马氏扫荡九州建立西晋终,悠悠百年,群雄并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所谓时势造英才,此间,曹操一马横出,指点江山,成就了功名伟业。
曹操文韬武略,腹含乾坤,深谋远虑,更常常出奇制胜。在文采方面,曹操与其子曹丕和曹植被称为“三曹”,开魏晋诗风,促进建安文学的发展,征战得胜之后,更注意对诗书经传的保护,避免在风雨飘摇的战争中绝灭。曹操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其诗多慷慨悲壮,气势磅礴,巍如日月星汉。既有记叙时事,表达忧民忧国之心,如《蒿里行》表达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各怀鬼胎起内讧“自相戕”而使得“生民百遗一”的悲痛;又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广纳贤才,一统天下的志向。诗歌爽快,不尚藻饰,壮丽恢弘,自成一家。
在乱世当中,战争无情,军事能力最为重要。曹操饱读兵书,研究深刻,又运用自如,而且屡屡出奇兵,让人防不胜防。曹操多疑,故而面面俱到。论天下英雄——袁绍外强中干,优柔寡断,毫无主见,朝令夕改;袁术常常舍本求末,不识大局,称帝太早,死得也快;刘表、陶谦等辈,胸无大志,乱世中只求自保,不思进取;吕布虽勇,持方天戟,骑赤兔马,是万人敌,但胸无谋略,不懂权术,不过一介武夫;刘备者,仁义之心挂在嘴上,虽能网罗一帮能士,但自身并无本领,文仗诸葛,武靠关张;江东吴氏,善于用人,前有周公瑾,后有陆伯言,但终究不过江东一隅,难成气候。所列斯者,皆不能相比于曹操。
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广纳贤才,礼贤下士,忘履相迎许攸终胜袁绍,三召司马懿辅佐大业,对荀彧程昱郭嘉等文臣和许褚张辽徐晃等武将更是无比器重,任人唯贤,用人唯能,集思广益,方能稳操胜券。殊不知在乱世中,出身不重要,哪怕王公贵族出身,没有文才武功,也是朝不保夕。何为重也?唯权术与武艺也。只有此二者,方可在草菅人命,人不如狗的战火中得以存活,才能建立一番宏业。因此,曹操从不用人唯亲,深知各人能力,各得其所。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律令上,曹操比谁都懂得法制,功有赏过则罚,无视权贵,这在他早期当官就体现出来了,在后来掌权后更加注重法纪律令,使得贪官污吏无处容身。在地方治理上,唯才是举,严惩腐败之风,缓解了东汉末年的黑暗政治。
曹操的一生是孤独的,虽有那么多人才辅佐他左右,但并没有知心之人。荀彧虽总是能得知曹操所想所谋,但终究不是同一道上——荀彧反对曹操僭越而为魏王。荀文若尚且如此,更何况庸庸世人乎?世人皆昏,以纲常伦理为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知那曹操虽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乱世之巨奸也。不知汉帝无能,群雄逐鹿,战火纷飞,若无一枭雄,除暴安良,平定天下,又得有多少黎民百姓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遥遥无期。而汉室式微,不能担此大任。时代更迭,江山易主,四百年汉王朝,不可能永远掌握江山社稷。天下是百姓的,而不是姓刘的。早期曹操也怀有扶助朝廷的志向,但历经诸事后深知刘氏王朝已是日薄西山,腐败没落,无力回天;故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依赖世人对汉室的愚忠而来统一天下,方可国泰民安。
只可惜人有旦夕祸福,英雄命短,时不我待,天下一统大业,尚未完成,竟病逝于许都,享年六十六。呜呼哀哉,曹操不死,天下归魏。
2016/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