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一)

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一)

作者: 光明中医网校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17:14 被阅读0次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

      第五章 诊法

      诊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诊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法,又称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整体,通过经络系统等,使局都的病变可以反映到全身,内部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病人外在的全身的异常表现,可以推知在内的,或某一局部的病变。正如朱震亨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是从不同方面搜集病情资料的主要手段,缺一不可,必须将此四者结合起来应用,即“四诊合参”,才能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辨证。强调四诊中任何一、二诊,而忽视其他诊法,都是片面的。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医生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的观察,从而获取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望神

      神,一指人的精神,二指脏腑气血盛衰显现于外的各种征象。但无论是精神话动之神,还是脏腑气血征象之神,都是以人体元气为物质基础的,是元气盛衰的反映,所以神的变化对于判断疾病轻重,预后善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足见望神的重要性了。

      望神主要观察病人的精神情况,神志是否清楚,反映是否灵活。而望神中的重点是观察病人的眼神。由于“五胜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同时,“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刘完素说:“眼者,身之鉴”(《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即眼目,是人身的一面镜子。从眼神的变化,可察知人体精气盛衰存亡情况。

      病人神的情况大致有三种:①得神:病人两目灵活,神志清楚,言语清亮等为有神,即得神。得神为正气未大伤,脏气未大衰,病虽重,预后多善。②失神:病人两目呆滞,晦暗无光,神志不清,言语无伦等为失神。失神表示病人正气大伤,脏气衰竭,为病情危重,预后多恶。③假神:久病而重危的病人,突然精神转佳,言语不休,索饮索食,呼吸平匀,如同常人,这种假象,称为假神。这是阴阳离绝,行将死亡时出现的假象,俗称“回光反照”或“残灯复明”。当重危病人出现假神时,经过短暂时问即告死亡。

      望神对于癫、狂、癎的病人,则应另当别论。

      二、望面

      望面色,是指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即色泽,又称气色、神色。由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以,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盛衰。

      中国人正常面色是微黄红润,但由于禀赋有异,方城有别,及季节、气候、职业的不同,面色也略有正常范围内的差异,或偏于黑或偏于白,只要色现明润,即为正常之面色。

      一般来说,面色明润光泽,是气血未衰,主病势轻浅,其病易愈;面色晦暗枯槁而无润泽之象,是气血已伤,主病势深重,其病难愈。

      (一)面部五色与五脏

      按五行学说,青属肝、属木,赤属心、属火,黄属脾、属土,白属肺、属金,黑属肾、属水这是五色分别反映五脏的病变的一般规律,临床上又不能拘守于此,要灵话掌握,四诊合参,方可确定病属何脏何腑。关于五脏、五色在面部分布位置(可参阅《诊法•中药•方剂口决》有关部分)及其在诊察疾病上的指导意义,近代中医临床上重视与应用不够,应该深入挖掘,细心观察,以便丰富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主痛、主瘀血惊风。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寒性收引,寒邪中络,则络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则或气滞或血瘀,故使面现青色。如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面色青白;心主血,心阴虚不能温血行血,可见面口发青;小儿壮热,而面口青紫,多为惊风先兆,等等。脾病见青色,病多难治(木克土)。

      2.赤色

      主热。热盛则脉络气血充盈,故面色红赤。实证面赤,证发即现,且满面红赤;虚证面赤,多在久病之后,且多见于两颧。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时现红赤如妆者,多为戴阳证,为虚阳上越之征。肺病见赤色,病难治(火克金)。

      3.黄色

      主虚主湿。黄为脾虚、湿郁的征象。面色淡黄枯槁,为萎黄,多因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面目身俱黄,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因湿热;黄而晦暗如烟薰者,为阴黄,多为寒湿所致。黄而略带瘀色,为蓄血发黄。

      4.白色

      主虚主寒,主亡血脱气。白为气血不能上荣所致。或阳虚不能温血行血;或久病气血两亏;或亡血气脱;或阴寒过盛之剧痛,或恶寒战慄等,一切使气血不能荣于颜面之证,均可导致面现白色。

      5.黑色

      主肾虚、水饮,主虚寒、疼痛。黑属肾水之色,多为阳虚阴寒亢盛之征。阳虚寒盛,证见寒证、痛证,气凝血滞,则面见黑色。肾主水,肾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为水饮停聚,常见目眶黑色。若黑而枯焦,形体瘦削,为阴虚内热,肾精不足。

      应当指出,所谓五色,并非指生活中其正之颜色,而是多属略似之色,临床经历一多,自然易于分晓。根据五行学说,面部之五色与五脏相生者为顺,与五脏者相克者为逆。如肾病面见黄色,为土克水,为病难愈;若见青色,为水生木,为病易治。肺病,面见黑色者,金生水,主病易愈;若见红赤,火克金,为病难愈。诸如此类,临床当灵活运用,综合分析。

      三、望目

      望目,主要是观察眼目外部形态各部分颜色及瞳仁大小等。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感论》。同时,肝开窍于目,并且五胜病变在眼目中又各有相应的反映部位,所以,察目也是望诊的主要内容。

      (一)外部形态变化

      1.目窠肿

      目窠即眼睑。目窠肿胀,为水肿。目窠红肿者为脾热,肿势急。目窠肿而缓慢,且无胀满感者,为脾虚。

      2.目窠内陷

      即眼窝深陷,为津液不足,精气已衰。两目上视、斜视、直视,多为肝风内动,或动风先兆,小儿见此,即发惊风抽搐。小儿睡眼露睛,多属脾虚。

      (二)目睛的变化

      1.全目红赤涩痛

      红赤涩痛为火证,急发者为实火,缓起者为阴虚火旺。翳障胬肉,有虚有实,虚者肾气不足,实者邪火有余。

      2.目睛局部变化

      两眦(眼球之两眼角部位)红赤,多属湿热。两眦淡白,多为气血两虚。白睛黄染,见于黄疸。瞳人散大,为肾精不足或将竭;瞳人固定,为精绝神亡。瞳人缩小,为肾经有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yy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