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八月哥
清明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提到“死亡”这个话题。
孩子可能会问,
“人为什么会死亡?”
“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
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回答呢?
前几天,沙溢胡可一家四口在参加诗歌节目《经典咏流传》中,胡可提及老去的问题,儿子小鱼儿突然就问妈妈:“那要是老了的话会不会死?”
胡可认真的对小鱼儿说:“人都会死的,没有关系对不对?关键是活着的时候,很开心就最重要了好吗?”
7岁的安吉听了,竟然红了眼。因为害怕妈妈老了死去,和弟弟一起抱着胡可崩溃大哭。
许多网友看了都觉得感动不已,纷纷称赞胡可,觉得她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十分到位。
与沙溢一家不同,在生活中,“死亡”却是许多家长嘴里的禁忌词。
当亲戚朋友去世,家长对孩子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敷衍的说“去了很远的地方”、“见不到了”、“到天上去了”之类的话。
这样的死亡教育,是空泛的,片面的。真正的死亡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应该上一节真正的死亡教育课。
1
缺乏死亡教育,会有什么后果?
2019年3月18日,盐城刚发生了一桩极其轰动的惨案。13岁的男孩邵某,因不服母亲管教,将其杀害于家中。
目前,邵某已被抓获,网友纷纷要求降低刑法年龄,判处邵某死刑。
和广大网友的愤怒相比,相信家长们看到这则新闻时,更多是感到痛心。
因为孩子杀的不是别人,而是爱他、养育他、教育他的母亲啊!
哪个父母愿意,自己捧在手心的宝贝,变成一个杀人犯?而且踩着的,竟然还是自己的鲜血?
可怕的是,近年来,类似的案子竟然屡见不鲜!
2018年,13岁的男孩罗某,因要钱上网无果,锤杀父母后逃跑。
15岁少年因奸杀妹妹被判刑。
2017年,四川大竹13岁少年因怨恨弑母。
……
在这些青少年罪犯的眼中,人命似乎无足轻重,在他们身上,你找不到最基本的人性。
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本性善良的孩子,变成了如此模样?
李玫瑾教授在《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中说:“青少年犯罪,性格缺陷并不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基础是这个人的心理是否有底线,这就有赖于生命教育。”
李玫瑾在这篇采访中还提到:“生命教育从来都是最难的。因为,生的教育和死有关。”
也就是说,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经历离别或死亡,他是没办法体会这种痛苦的,那他也没办法理解一个生命的珍贵。
那些青少年罪犯,正是因为从小缺乏死亡教育,不理解生命的可贵之处,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死亡教育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对死亡的理解,更多的是有关人性的思考。
死亡教育,是有关本性的教育,这比智力教育更加重要,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2
做好死亡教育,有什么好处?
就在三个月前,厦门一名9岁男孩从17楼跳下,自杀身亡。
知情者说,孩子死之前留下遗书,因为打碎学校玻璃,害怕被责罚,所以选择用死亡来逃避。
看着这幼稚的字迹,孩子的父母得有多痛!
有网友说,孩子你回来,玻璃我帮你赔!
9岁,对别的孩子来说,还是个窝在妈妈怀里尽情撒娇的年纪,就因为害怕责罚,就这么轻飘飘的离开了人世……
这其中,有部分是社会或家庭的责任,但还有另外一点,很重要却又极少被人提及的原因,就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日常生活中,家长总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死亡,长此以往,孩子意识到死亡是家长惧怕东西,是可以和父母对抗的武器。
死亡教育的缺失,让孩子对死亡有错误认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错误的把死亡当成逃避的工具。
每个惨案的背后,都是孩子对生命的轻视。只有让孩子先正确理解死亡,他才能明白生的意义,从而真正的去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
朋友的女儿小兰,在6岁的时候,家养了十年的宠物狗,因为癌症死了。
对于这次死亡,朋友并没有回避,也没有说什么“善意的谎言”,反而是和小兰解释了什么是死亡:
"癌症让狗狗心脏停止跳动了,大脑也不能工作了。所以狗狗身体动不了,这样就是死了。”
朋友说,刚开始孩子还不能理解,吃饭的时候经常还会说:“要给狗狗留一份”。
慢慢的,孩子就知道,死了,就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时候,朋友把以前跟狗狗的合照,还有狗窝以及狗狗曾经用过的玩具都整理出来,单独放在一个地方。当女儿思念狗狗的时候,就一起去翻看合照。
后来女儿就渐渐明白:狗狗虽然死了,这很难过,但是和狗狗在一起的记忆,永远都在。
朋友说,经过这次死亡教育,女儿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特别是小动物。
正是因为经历过死亡,知道死亡的悲伤,由己及人,小兰才懂得生命的重要性,懂得去帮助生命,尊重生命。
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孩子,不但懂得尊重生命,也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因为心怀爱意,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就算在逆境中,也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死亡教育,教会孩子在暴风雨中长成大树,而不是娇花。
3
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今年的人大代表会议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从中小学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死亡教育,真的刻不容缓。
孩子早期的三观是靠家长来树立,因此,从小开始,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和孩子一起扫墓
清明节,家长可以趁此机会带着孩子一边踏春,一边扫墓。
在扫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聊聊那些去世的人,比如他们生前是怎样的?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又是怎么过世的?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都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扫墓就是为了感恩他们的付出,铭记他们的爱。”
利用扫墓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懂得生命是怎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铭记。
和孩子一起养动植物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养育动物或者植物,一株向日葵,或一条金鱼都可以。期间鼓励孩子亲自参与照顾动植物,维系感情,让孩子知道一个生命成长的不易。
如果植物枯萎了,或动物去世了,那就好好利用这次机会,像上文提到的小兰的母亲一样,慢慢引导孩子体会死亡与离别。
多和孩子聊聊生死
如果身边发生亲朋友好去世的消息,家长不要对孩子避而不谈,应该适时地做出引导。
比如孩子问:“隔壁的爷爷死了,为什么会死?”
这时候,你可跟孩子客观的解释:“隔壁的爷爷太老了,心脏无法跳动了,所以身体也动不了了。死亡就是身体停止了机能,就跟秋天到了,树叶就会落下一样,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
当孩子问继续你:“那爸爸/妈妈,你会死吗?”
这时候,请你温柔坚定抱住他,说:
“孩子,爸爸妈妈也是人,当然会死去。但死亡并不是结束,只是一个过程,亲人朋友的爱,还有我们的爱,都将陪伴你一生。”
多看一些与死亡有关温暖的电影书籍
对于家长而言,当然是更希望我们的宝贝,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死亡教育,在学习的同时,又不至于过早的给孩子心灵蒙上阴影。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死亡教育有关的影视作品或者书籍。
比如之前很火的动画《寻梦环游记》,动画的主题是: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影视作品相对轻松的环境下,父母再慢慢告诉孩子“死亡不代表永远分离”,相信孩子们也能更容易接受。
书籍方面,比如儿童画册《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等,都是以孩子的角度,来阐述死亡的定义。
家长可以当成睡前故事读给孩子听,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慢慢给孩子解释:“生命很宝贵,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附录书单
《活了100万次的猫》佐野洋子(著)
《一片叶子落下来》利奥·巴斯卡利亚(著)
《爷爷变成了幽灵》金·弗珀兹·艾克松(著)
《风到哪里去了》夏洛特·左罗拖夫(著)
《再见了,艾玛奶奶》大塚敦子(著)
《獾的礼物》苏珊·华莱(著)
《熊和山猫》山本香树实(著)
《祝你生日快乐》方素珍(著)
《当鸭子遇到死神》沃尔夫·埃布鲁赫(著)
《谢谢传递给我生命的人》草场一寿(著)
人的归途终是死亡,而孩子,是父母爱的延续,是理想的传达,是生命的传承。
对父母而言,最大的希望,不是孩子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终有一日,孩子能够感恩父母,给了他这样美好的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清楚:生命,是父母给予他的,能够伴随他一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推荐一部适合老少咸宜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它会告诉我们,真正是死亡,是被遗忘。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