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空杯心态
昨天看了看这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所需要的书目如下:
《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教育人类学》
《教育的目的》
《儿童的人格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
《人是如何学习的》
《论对话》
《静悄悄的革命》
《教学勇气》
看过之后,我心中不禁窃喜,这些书绝大部分都读过,有的还不止读了一遍。教育写作没有教科书,但是这门课程我已经学过了,还是优秀的成绩,心中不由得有点洋洋,感觉这学期会很轻松。
像学习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基本上次次在写大作业,每次作业,两三千字都算少的。那半年的学习绝对是一大考验,相关的书都读了十几本,相比之下,这学期好像可以轻松一些。
但是,正是这种想法让我悚然而惊,我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作为教师,这么些年教学生,我深深地明白,学生学习的心态是学习的基础和根本。态度出问题,学习一定会出问题,我怎么也犯这种错误呢?
为什么在学习中需要空杯心态?一个空杯子,才能往里面装东西,如果是满满一杯,那么新的东西就没有办法进来。一个人固守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总以为自己已经没有问题了,都学会了。那么对于新学习的东西也只是过耳不过心。因为这种心态是一种自满自足的心态,而不是谦虚空灵的心态。
如果说,我们需要空杯心态,那么杯子里原来的东西怎么安排呢?总不能扔掉吧?空杯是个比喻,一种象征。我觉得,我们原来的知识和认知,要用来扩大空杯的容量,自己为自己铸造一个更大的空杯。一个一百毫升的杯子和一个一升的杯子所能容纳的东西是不同的。过去有句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以我们现在对知识的认识,教师需要的恐怕不是一桶水,也不是一缸水,一湖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空杯心态。
我觉得,空的含义,并不是没有,并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的心态,是一种时时刻刻期望新知识的心态。一个杯子,不能总是空着,也不能总是满着。在空和有之间不断转化,不断融合的状态,符合人学习的状态,也是人存在的状态。
这就是说,我们既要保留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也要保留着对知识的警觉和清醒。我想,即使我读过这些书,也并不代表我已经理解了,也并不代表已经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了。即使能运用,按照郝老师的说法,也不过是低阶思维,还没有达到批判和创新的高级阶段。运用和创造之间,还隔着遥远的距离,如果我不能抱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心态,那么再学半年,恐怕我的“杯子”还是原来的状态,没有丝毫的改变。
学习的深层含义是成长和创造,与此相反的,就是僵化与停滞,而这,不是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