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书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大是大非李鸿章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大是大非李鸿章

作者: 隔壁班的那个小透明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22:11 被阅读0次

  我是在阅读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时对李鸿章起兴趣的,在以前对于近代史的学习中,李鸿章一直是以一个近乎于汉奸的惨烈骂名而出现的。在我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就是他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将中国送入耻辱深渊的人。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他真的是这样的吗?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这是梁启超开篇的第一句话,可谓是如雷贯耳。的确,只有一辈子也没做过大事的人才不会犯错,李鸿章固然是以骂名被钉于耻辱柱上,但他绝非你我等常人可媲而美之的。

  在清朝的全盛时期,像李鸿章这样位高权重的汉臣几乎没有,皇帝贵族囿于血统,即使他们当初引以为傲的男儿血气早已在两百多年的安逸中消散于酒色财气之中,他们也不愿意承认并正视这个问题。若非后来太平天国之乱,整个王朝竟无一人可用,李鸿章曾国藩等是永远也没有出头机的。         

  当时李鸿章在北京居住,并得到曾国藩的赏识,成为他的学生,与他朝夕相处。后来金田起义爆发,洪秀全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使大半个中国陷入战火之中,清朝的统治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而此时,李鸿章的能战之名就开始流传了。

  当洪秀全攻占南京之际,另一场臭名昭著的抢劫也正发生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时正是内忧未定外患又起,风雨飘摇之际,曾国藩临危受命,带领湘军走上平叛之路,整个王朝才有了喘息的机会。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只是在各地辗转着,做着小小的参军,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咸丰皇帝北逃承德的时候,他三十八岁,功名未成而江山未定,满心都是彷徨无奈。

  但好像上天真的厚待他一样,他出生的时机是如此的好,当他在曾国藩手下历练多年,羽翼渐丰,才名远扬的时候,他的机会来了。当太平天国几乎将清朝翻了个个,在皇帝最需要一个能带兵打仗的人才的时候,李鸿章出现了。他还有他的常胜军在这个时候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仅以三城立足之地,一年既清全吴,声名大噪。

  在太平天国正式被平定的时候,西方也爆发了乱子,无暇挂碍清朝的琐事,也正是这个时候,李鸿章在他第一次处理外交事务时展现了他强硬的手段。我没有办法想象甲午海战失败后的李鸿章再回想这一年会是什么感受,这个时候的他真是春风得意啊,内乱既平外忧也暂时解除,满朝文武百官遇见他都要道声好,京城百姓的口中也定然流传着些李大人平定反贼的传奇故事,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死去就好了,那么他就会变成我们口中的传说,一个军事天才,可惜可惜,天意从来都是弄人。

  后来又爆发过一次捻乱,朝廷与之奋战十五年都束手无策,也是李鸿章,一年即平。后来他又举办洋务运动,他满心的赤诚,就算坐在龙椅里的皇帝只把他当做用完即弃的棋子,他依旧想要尽全力挽救这个濒危的政权。曾有很多人向他谏言,如今的清朝必不能久矣,若他真的想重立中国之威严,只有自取而代之这一条路。但是他每次都拒绝了,说他愚蠢也罢,说他赤诚也罢,他真的是有一颗爱国救亡的心的。

  他苦心经营直隶、淮军新练陆军,他想强兵,想在下一次再对上西方的坚船利炮时不那么狼狈,他也有自信,他觉得自己做到了。所以在1882年时,面对法国在广西的挑衅,他自信地对慈溪进言:”臣练军简器,十余年于兹,徒以经费太绌,不能尽行其志,然临敌因应,尚不至以孤注贻父君忧“。唉,今日再看他这自信的言语真的是种无形的讽刺。中日开战以后,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淮军也是屡战屡败,李鸿章的英名旦夕扫地。呜呼哀哉!     

    甲午之战好像是他命运里魔咒的开端,从这一战后,他往日的盛名更像是他的负累,随时跟在他身后打他的耳光,威海卫军港陷落的不只是几艘军舰,也是李鸿章的未来,更是整个清朝的希望。此战之后,北洋上再也没有中国的军舰了。   

  李鸿章成为了众矢之的,每个人都要上来骂他几句,踩他几脚,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可以在闲茶饭后谈起他的时候吐几口唾沫,恨不得剥皮啖肉。而后来的《马关条约》、《中俄密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似乎更印证了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懦夫、汉奸!他在日本进行和谈的时候遭到了刺杀,子弹从他的眼角下穿过,未来尽早停战,他甚至不医治,任其血流不止,我相信那刻只要日本放宽条件,哪怕要了他的命他也是愿意的。   

  李鸿章一生波澜壮阔,卑微有时,权重有时,望高有时,名低亦有时。在他三十八岁之前,他好像树边的藤蔓,在曾国藩的荫庇下一步步登上顶峰,而在攀上这顶峰之后,他苦心经营了三十年的所仰赖的军队、商业帝国几乎毁于一旦,他瞬间从高峰坠落,这时他最为敬重的老师早已不在,没有人可以再护持他,而他精心想要在这战火纷争保存的故国家园也已经满目疮痍。

  在他七十八岁死的这一天,他还咬牙切齿:“可恨毓贤误国至此!”又记着“两宫不肯回銮”,而后溘然长逝。

  梁启超说他“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确实,李鸿章是愚臣,是纯臣,是不能造时势之英雄,但他绝对是十九世纪中国第一人也!

  他值得我们的敬仰与怀念。

相关文章

  •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大是大非李鸿章

    我是在阅读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时对李鸿章起兴趣的,在以前对于近代史的学习中,李鸿章一直是以一个近乎于汉奸的惨...

  • 获得贵人赏识的便捷途径是什么?

    获得贵人赏识的便捷途径是什么?(《李鸿章传》读书笔记NO.1) 李鸿章的经历告诉我们:文章写得好,快速傍大佬; 今...

  •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近代晚清名臣有四人,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day 6 星月 阅读打卡3.9

    day 6 星月 阅读打卡 今日读书《李鸿章传》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题目为兵家之李鸿章,实际上却并没有写李鸿章...

  • 年少不知李鸿章,而今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与俾斯麦

    梁启超《李鸿章传》第一章《绪论》有云: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896年6月,75岁的李...

  • 李鸿章传

    观今天官场比李鸿章时期优秀不了多少,李鸿章在腐朽官场中独立支撑大局,已做得很多了,但无论他多么优秀,结果都是一样,...

  • 李鸿章传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李鸿章是安徽人。被子弹打中眼睛下部。 1· ...

  • 李鸿章传

    上周末的时候看了李鸿章传, 感觉这个人挺有意思的。看完的第一念头就是这个人第一念头,此人虽不凡,然而仍旧是一个普通...

  • 李鸿章传

    “天底下只有平庸的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个伪君子,而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伟人,知道...

  • 李鸿章传

    这是2017年阅读的第31本书,离150本还有119本,连续每日读书第1天。 2017年2月24日,《李鸿章传》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传》读书笔记——大是大非李鸿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ek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