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初看题目,我们不经怀疑,难道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事儿。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建议。教师应该让阅读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其二,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也就是引向真正的热爱。
文章开头发人深省地提问:“你的每一个学生是怎样以及在哪里利用(不是“度过”而是“利用”时间),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而且要利用得合理。”这里作者特别指出时间只有被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时间真正的价值。“利用”强调的是人可以主动把握的主观时间,这段时间是被我们的思维唤醒的时间,而“度过”是一个中性词,往往指被动的客观的时间悄然而逝,这样的时间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一个学生,阅读无疑是成本最低,收获效益最高的提升自己认知边界的方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行成自己的阅读地图,让学校甚至家庭成为孩子的阅读王国。
作者建议在学校,班级可以建立自己的图书角,在图书角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这些生活中儿童触手可及的,很容易得到的书籍知识远远比图书馆的书对儿童更具有吸引力。因为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低段的教师,是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的!这里作者特别提醒:请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所以,毋庸置疑,作者强调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在数字,信息时代尤其重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信心,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当孩子们在书海遨游,他们的心就会放之四海,所见所识与现实不断磨合,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
一个孩子之所以与众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如果教师能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他自己爱好的发源地,就学校而言,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学科。并且保证学生在求学时代,有足够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对所爱学科进行深度学习,沉浸式学习,那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不同的学科小组,设法让学生的理论学习成为学生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可以设立“难题室”,让学生进行深度挑战,彼此激发,互相学习。以上所有这些努力,都需要教师将无意义的教学讲解灌输,低水平重复,学生浅表式学习,虚假勤奋的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引向真正的热爱,教师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导师或者教练。
相信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喜欢上这两件事,学生的精神生活会更加充盈,更完整,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