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了拿到一个质粒后对它做快速的基本了解,接下来重点部分就是如何快速阅读质粒图谱。
质粒的命名
拿到一个质粒,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它的名字,那质粒是怎么命名的?
最初发现的质粒均有研究者根据其表型,大小特征命名,如F因子(fertility factor,致育因子),R质粒(resistance factor)等。后来提出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命名规则。
质粒命名规则
1. 第一个字母一律用小写p表示
2. 后面两个字母应该大写,可以采用发现者人名,实验室名称,表型形状或其他特征的英文缩写
例如: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R----Bolivar and Rodrigue
3 编号为阿拉伯数字,用于区分同一类型的质粒
后续比较复杂的质粒命名都是对Vector base质粒按照自身需求改造后进行重新命名。
如下图的质粒
pLV-puro-N-Flag-Snrnp40
pLV+抗性puro基因+N端FLG标签+插入基因snrnp40
基本上复杂命名的组成为p(骨架载体)+启动子/标签+(物种缩写)插入基因+筛选标签+抗性基因+过表达/敲除
下面是常见的骨架载体缩写:
RP: Regular plasmid,常规质粒载体
LV: Lentivirus,慢病毒载体
MMLV: MMLV retrovirus,MMLV逆转录病毒载体
AV: Adenovirus,腺病毒载体
AAV: Adeno-associated virus,腺相关病毒载体
Tol2: Tol2 transposon,Tol2转座子
ET, BAD or CS:各种细菌蛋白表达载体
SC: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蛋白表达载体
BV: Baculovirus,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载体
插入基因物种人(human),小鼠(mouse),大鼠(rat)分别对应缩写字 母“h”、“m”、“r”以及其他的一些物种等,都是类似的
经过上面的介绍,大部分质粒你拿到之后就能对其想表达的组成有个大概的了解,下面就是质粒图谱的介绍
质粒的寄主范围是由ori区决定的
复制起点
复制起点(ori):控制复制的起始位点,是基因组上复制起始的一段序列,是由起始复制子(复制子:在质粒DNA中能进行自主复制并维持正常拷贝数的一段最小的DNA序列。)及其调控元件组成。ori富含A-T,氢键少,便于打开进行复制。
复制起点影响着质粒的拷贝数,尤其是复制子的类型决定复制质粒拷贝数。所以复制起点与前面讲的严紧型和松弛型质粒有密切的联系。常见的复制子有pMB1 ,ColE1等(具体的其他可以自行在addgenen上进行了解,顺便帮助自己熟悉addgene这个很重要的网站:http://www.addgene.org/)。如下图的pUC系列和pBRR系列都是pMB1复制子,但是质粒图谱上是看不出来的,基本上做个了解即可,自己做到心里有数质粒是什么类型的,拷贝数多少,防止质粒浓度达不到要求。
复制起点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穿梭质粒。一个质粒上有两个复制起点,为了使质粒可以在不同类型宿主中存活和复制。上面的都是一个ori复制点,下面的一个质粒有两个ori复制起点,需要仔细找才能发现另外一个。
一个比较明显是ori,有的图谱上会标ori(-)表示革兰氏阴性菌;还有一个圈住的也是一个复制起点,是能repF,金黄色葡萄菌中一种复制子。
最后一个小点是f1 ori 是控制质粒在f1噬菌体中复制的复制起点,形成ssDNA(single strain DNA 单链DNA)。
欢迎关注小乔爱科研公众号进行探讨和指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