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谢依的《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之后,对于苏轼这个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今日解读下我心目中的苏轼。
毋庸讳言,苏轼确实是中国文坛上不灭的巨星。在当下的国风回流的时代中,苏轼闲适洒脱的人生态度又在千年之后多出了一大批拥趸。
苏轼的牛气体现在很多方面,我只提浅浅其中的两点:
你看他的王者朋友圈:欧阳修、秦观、佛印、黄庭坚、米芾、晁补之、司马光、范缜、张耒、陈师道等等。这些人随便拎出一个都是王炸。比如苏轼和佛印的趣事大家耳熟能详。不知道你信不信:苏轼真的和司马光去砸过变法的“缸”,可惜没有成功。
你看他的家世氛围:历史上文人那么多,但是一门三文豪的绝对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父亲苏洵是27岁一发力就成才的天才一号。弟弟苏辙文章写得好,官做得更好,位列宰执。这两位属实厉害,不过我还是比较服苏轼的爷爷。关于老爷子的笔墨甚少,可是他那种世外高人的气度令我印象深刻。
苏轼的祖父对学习有着过人的达观,他老人家说:“不需过多强记硬背,书上之事不过是些死事,多出去行走说话,劳逸结合!”
不得不说,老爷子的教育观棒极了。你能想象出苏轼的少年时光吗?在千年前的四川乡野田地间,小小的苏轼静立一边,苏老爷子一手持酒,一手挥斥方遒,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可以说苏洵给了苏轼面世的机会,而苏老爷子则给了苏轼豪气洒脱的基因,到了后来,弟弟苏洵又给了苏轼最温暖的兄弟关爱。这么超级正能量丰富有趣的家庭氛围,不出千古人物实在说不过。
苏轼优秀的部分不多说了,我今天重点谈谈苏轼的为官之道。
苏轼的百度百科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除了治水跟官场沾点边儿,其他的都是苏轼后世人眼中的主属性。
纵观苏轼的仕途,可以说是史上最为叵测的官途了。年轻的苏轼初考成名天下知,被皇帝惜才重用堪称高起点,但很快就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相左,走上了被贬糊了的奇诡官场之路。暮年的时候,苏轼才得以重回到京城,可惜又是昙花一现,再次被贬广东、海南,最后于回京途中去世。
苏轼职位高的时候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还做过帝师,低的时候是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这跨度真的让人流泪。被贬麻了的文豪居无定所,每当住下一个地方,马上就被朝廷调到别的地方了,令人唏嘘。
先来看看苏轼颠沛流离的官场节点大事记:
公元1057年,苏轼首次进京赶考就考中进士。
公元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
公元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
公元1074-79年,改任密州、徐州、湖州,被冤狱。公元1080年,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以至生计不能维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出前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1085年,主管登州,之后被召回朝。但又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
公元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赈灾。
公元1091年,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今安徽阜阳。
公元1092年,改任扬州。
公元1093年,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公元1094年,被贬惠州。公元1097年,再贬到儋州,在今海南。
公元1101年8月24日,遇赦北返途中卒于常州,享年64岁。
苏轼的官场生涯真的是起伏跌宕,有几段几乎是流放的程度,连小说都不带这么写的。苏轼被贬与政敌王安石的新法分不开。但是王安石这个人头衔可是官衔在前文学家名号在后的官场狠人。苏轼一个文人芯子的官员哪里是王安石的对手啊。
在做官的学问上,苏轼确实不如王安石。王安石也是有名的才子,但他更多的智慧用于官场,所以能一直稳居宰相高位,且培养了一批拥趸,即使辞官依然在朝堂上有超高影响力。苏轼和王安石在政坛上针锋相对,文坛上也有惺惺相惜的一面。可以说,苏轼的被贬大多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但后来苏轼的小命能保住也有王安石的一份功劳。
要说苏轼这种风靡大宋的文豪,去做个大书院首席肯定过得更自在。但是苏轼就倔强,就算是被贬为连村长都不如的职位,他也要当官。这是苏轼的选择,一直想为国为民办事儿,但是总也无法施展自己的大抱负。这种异常矛盾的状态也是苏轼一生官场生涯的写照。
苏轼这种即使被官场反复捶打也依然不离场的性格究其原因,我想了6点:
一、苏家家庭熏陶 苏父苏洵的教导非常成功,就是要让儿子走上更大的舞台,而不是做一个只会耍笔杆子的读书人。就像苏老爷子认为的:书读进去后要倒得出来才叫本事。苏家注重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让他们成为文人,而是学以致用,用之于国。可以说苏轼用一生践行了家风。
二、高处有眷顾 苏轼起点很高,皇帝折服于他的才华,太后皇后也一直保护着他。这是苏轼的魅力,也是他的大运气。所以,苏轼即使在官场的低谷,也随时能起伏。正是这种知遇之恩让苏轼一直心存感激和希望。事实上,苏轼也算是幸运的,相比大多数文人终其一生只能在怀才不遇中困顿,苏轼确实走上过官场的高点,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三、实干精神 苏轼性情肌理十分丰富,绝对不是一个闭门读书的死性人,他是多才多艺的古代斜杠青年,也是个实干家。我觉得让他安心待在一个地方太久,肯定会沉闷。苏轼是个说学做很统一的人,他在杭州、黄州都做出了一些政绩,尤其是对杭州城的改造,可以说惠及千古。
四、作品创作的本质 苏轼也许是看透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生活。苏轼虽然被后世人称之为文学家、思想家,但是没有苏轼那些特殊的政坛经历,他应该写不出来那些千古名句。一个闭门耍笔的人肯定看不到人间和人间疾苦,也肯定没有更多的感触,也更加写不出俯瞰人生苦难的潇洒诗句。
五、政敌的粘性 苏轼这人才华太高了,可以上达天听。这种随时能站起来的官简直是政敌们的噩梦。因此,即使苏轼辞官也很难让政敌们安心,可能依然会被穷追猛打。既然横竖都是被针对,辞不辞官其实不重要了。
六、古代辞官难度 查了下古代辞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上面让你做官那是看得起你,不做的话那就是不给面子。苏轼这样的才学被皇帝看见过,所以得一直看见。即使你被贬谪在村子里,你也得一直活在皇帝的目光中。因此,苏轼辞官的概率要低于普通官员。每个皇帝品性不同,上一个皇帝贬谪苏轼,下一个皇帝可能就复用苏轼,反正皇家人说了算。
那么苏轼的官到底做得好不好呢?要是放在其他朝代就真的能发挥最大的聪明才干吗?
我认为不能。
一,宋朝是个重文抑武德朝代,这个时代的从上到下对文人尤其看重也格外宽容,比如王安石首先才华横溢也是个天才人物,且又深谙做官之道,才被一直皇帝重用的。因此,对于苏轼这样的大才子,皇帝才不会放过,所以苏轼一举成名就被皇家惦记上了。苏轼就是天选打工人,打不打得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才华的人必须是天子的,天子也是要讲牌面的嘛。如果苏轼生在唐朝,官职我觉得也不会太高,起码不会高过宋朝,毕竟唐朝能力强的文官太多了。
二,苏轼性格虽然洒脱但是有执拗且清高的一面,这样的人能站高一时不能站稳一世。因为官场波诡云谲,不是你高就是我低,基本没有你好我也好的时候,除非你是瑜伽高手,他高低都搅和不到你。这样的官真的不多,我小时候听书感觉宰相寇准大概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都是大智慧的人,且傲气是隐藏于智慧之内的。而苏轼一直坚持自己的道,不肯和光同尘,也无法与政敌做表面功夫。这桀骜不驯的性格很难存活于官场。有名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为自己性格所累的典型例子。
三,苏轼出身四川眉州普通门第,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给他做官场背书。试想如果苏轼出身高贵,那么他的才华就是他开路的武器,谁也不会说他恃才傲物,而是家门高贵自然傲。不要小看官场的关系,这才是世家能延续百年的秘密。要么裙带关系,要么累世关系,反正必须得有一个。这样看来,苏轼就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而他之后,苏家也没有超过他和苏辙的官员。
四,苏轼真的有大才吗?历史上有大才的官员标准其实很高的:要么是能开国的名臣良相比如诸葛亮、张良,要么就是救国于危难的宰相于谦这样的人,还有就是商鞅这样变法能改变历史的人。就算是王安石也不能算是名相。更何况苏轼这样的官场失败者。可以说苏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做出政绩,但是无法在国家大事上做出纵横判断。最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是没有的,他只能是反对感觉错误的方法。比如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苏轼是反对的,也有反对的理由,但是苏轼并没有一个超越王安石变法的新决策。所以,苏轼并不是一个大才。
五,苏轼的性格是有局限性的。苏轼似乎不知道一个道理,如果自己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你是做不了大事的,也不可能实现政治抱负。这一点儿,王安石这个参照物就整明白了。王安石做了宰相,以自己的才华说服皇帝进行了变法,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王安石的政治抱负。虽然新法最终被废除,但是对于王安石本人是成功了。另外,苏轼因言获罪引发了“乌台诗案”之后,沉寂几年,回到京城,又不注意官场禁忌,比如促成从苏门四学士扩到苏门六学士这类的事情,这在政敌眼里这是成立小团体,苏轼又被抓住了把柄。
苏轼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因为心存报国之志,不能完全舍弃官场,又因为性格和能力问题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只能在官场中沉沉浮浮又无能为力。
提到苏轼,不得不提提宋朝。宋朝是我很不喜欢去说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文化经济异常发达,武力却很憋屈,不是因为没有良将,而是因为皇帝带领下,国家是由一群文人在官场内卷。而国家真正的战场上武将被文人打压。到了国家危亡时刻,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宋朝亡得屈辱。
写了这么多,虽然我对苏轼并不崇拜,但是我也不否认他文字的魅力,也佩服他坚韧的性格。但是,我不是苏轼的粉丝。我认为文字只能记录感受历史,不能改变历史。同样,文学家也一样,他们只能是时代的记录者,而不是历史的改变者。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