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朝,好多人都觉得元朝统治者不重视汉人,不重视汉文化——这些观点基本来自中学教材,观点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元代遗民郑思肖的《铁函心史》说的:
鞑法:个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辖。
另一个叫谢枋得的南宋遗民的他写的《送方伯载归山序》中写道: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者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戝之也;戝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今之儒者也。
八娼九儒或是九儒十丐就是从这儿出来的。其实,俩位的说法基本上属于资料里人孤证。所以尽管人们相信,却未必是当时情况的写真。
在元朝,有文化的读书人究竟就什么样的待遇呢?真如郑思肖所说那样不堪吗?
元代实行户计制度,把各家各户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站户,这是终身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家;匠户,这是家庭人员从事相关工艺;军户,是家庭相关成员在军队等等。这种根据职业来划分户籍并界定其对国家的义务和权利,是元代的一种创制。这种创制,后来被明清部分继承。
儒户呢?儒户是什么?在元世祖窝阔台在位时期,听到臣下说汉地的儒者都是告天祝寿者,于国有利,这样耶律楚材提出让儒士跟僧人道士享受一样待遇的意见得到采纳。当时确定了宋金时代的进士都被列为儒户,并享受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相同的待遇,也就是免征各种税赋,这在蒙古国扩张时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后来,很多人看到儒户有这么多好处,就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变成儒户,这是后话不提。
元朝廷在1238年时曾经举办过一次考试,来甄别哪些人是儒户,好让儒户们也能跟僧道取得一样的经济优待。佛教教徒们在窝阔台继位之初,就已经全部优免赋役;至于道教道士们,在全真教的丘处机去朝见成吉思汗之后,就已经取得差免权,所以,全真教曾经煊赫一时。
儒者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考试基本是按着耶律楚材的设计进行。《元史 耶律楚材传》有过一段耶律楚材说的话:
制器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非易成也。
意思很明确:要想得到好器皿,必须用好工匠;要想保持前人打下的天下,必须任用儒臣。而培养儒臣这件事,没有数十年的积累,大概很难成功。
这才有了1238年的甄别考试,又称为戊戌考试。从此的元廷的户计中,多了一种职业:儒户。本来还想对僧道也来个甄别考,但当时的海云——和尚,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反对而流于形式。儒户的考试顺利。
元世祖一统江南之后,对南宋人文人学士们态度如何?灭南宋后,元朝廷屡次诏令征募儒士他官赎为驱口的儒士。没有考试,仅根据坊里正等人的攒报,凡是旧宋的登科、发解、真材、硕学、名卿、士大夫“皆可入籍。
假如,你生活的元朝,不管是宋金的进士还是戊戌考试取得的儒户身份,那么你能享受哪些待遇呢?
首先,儒户享有答剌罕的优免赋税权。也就是说,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徭役不会征发到你头上,不管是驿站的特快专递,还是征收粮食、上缴贡品,几乎在所有时间里,你都可以“弛然而卧。”并且“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不管别人家因为武皇开边“点行频”有多烦恼,都不会影响到你跟家庭的日常生活。
其次,儒户的义务:就学。以便在政府考选吏员时参加考试。这种就学的义务,和所有诸色户计一样,就世袭性的。每户须有一名子弟入学,仅在无余闲子弟的情况下才可以豁免。当然,读书入学并非儒户的专利,诸色户计子弟入州县学读书者,也享有免除本身差役的权利。
做一个随时准备奉献的儒者归纳起来,元代儒户的义务是入学以备选用——就是你必须准备为政府工作奉献。当然,元朝对儒户文人的设计,原则上是为更好地为政权服务,只是由于戒备心理,有元一代,对儒户的考试也不是很在意。开始正式科举考试已经是元朝后期。儒户们很难通过考试来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
儒户的权利相对比较大,没有佥军刷马之扰,又得禀饩(bǐng xì禄米)生料之资,的赋役方面,科差完全免除,而在元代大部分时间,杂泛差役也蠲免甚大,而其他户计子弟入学却仅能本身免役。
知道了元代儒户的这些情况,你还会说八娼九儒或是九儒十丐吗?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