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36(为什么成长就是摆脱自恋?)
钩子🪝:自我意识 自我中心 沟通交往 自体关系 客体关系
核心问题:
什么才是“我”?
什么才是“更好”的“我”?这个“好”从什么角度界定,什么标准?
自体客体理论的回答
(一)角度与假设:
与他人的关系切入,涉及“如何看自己”“如何看别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关于“我变得更好”的标准:“与他人互利互惠,至少不互相伤害”“自我评价不因外界评价而剧烈波动”(自己猜测的)
(二)自我发展阶段
1、我跟别人不一样
我看到的只是我看到的,别人看到的不同~~所以才会有动力去关心别人:“你看到的是什么?你的想法是什么?”
2、客体关系: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也不是一味对别人好,而是互利互惠,至少不相互伤害的关系。
3、自体关系:认识和处理我和自己的关系
心里有底,可以询问“他人如此评价的原因,加以筛选与思考”,而不是“把他人的评价等同于自我”,进而破防,情绪剧烈波动。
(三)个人启发
1、可以分析孩子目前在哪个阶段,尤其是第一阶段,加强“别人跟我看到的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对我有好处”的理念和体验
2、主要抚养者与孩子的关系,情感的涵容(承接情绪,关注主体)与反馈(也要尊重客体的界限与需要),才能培养自我意识强,而非自我中心的孩子。
3、qs:如何稳定对自己的认知?
4、发现小学是孩子的分水岭:“我跟别人相比怎么样?”“为什么别人行,我不行?”孩子要如何去面对别人和我的不一样。
第一种不一样:无伤大雅,资源充足,如“我们爱吃的不同”“喜欢的音乐”“爱玩的游戏”
第二种不一样:有竞争性,“他比我能力更强”,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