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学习方式有很多纬度,大多数人最喜欢讨论的纬度——是否属于实战干货?
这个纬度也没错,只是这个纬度没有太大意义。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人们为什么喜欢实战干货呢?这是因为所有的理论和分析都必须通过实战来验证其有效性,而且大多数人都有思维惰性,他们更喜欢找来现成的,试图走“捷径”。所以,如饥似渴地追逐干货的人非常多。
如今,网络上干货不少,有很多企业家社群都在分享自己的干货。可大部分人学的时候很兴奋,浮想联翩,但过后呢?为什么你上那么多商学院,花那么多钱学知识,回去以后,却几乎统统回归原型?其中真正受益的只是个别案例。甚至很多几十万,上百万的培训也无法避免高概率回归原型的事实。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他们不会学,所以学来的东西也不会用。
学习方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碎片化知识
看文章、看新闻、参加读书会……这些都是学习碎片化知识的方式。它起源于很早以前,包含了非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只是互联网时代大大增加了碎片化知识的效率、质量和数量。
但我想经常学习碎片化知识的人同时也爱看书的人会明显得感觉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碎片化知识只能增加见识和知识面,但它无法有效地帮助各位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把碎片整理好成为网状结构那就厉害啦。概念是点,概念与概念之间发生关系就是线,两点连接成线,概念与概念加减乘除化学反应就是网!在后面我会强调他的重要性。
2
书籍
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没有之一。如果说世界是建立在人类想象力之上的,书就是撑起想象力高度的受力墙。
看书比学习碎片化知识更有实效的原因是书里篇幅比较大,作者通常会把他的经历,透过这些经历引发了哪些思考,然后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并得到书中的结论,并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这样完整的过程展示出来。
当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学到了很多新的观点以外,还会在潜意识里记住作者的整个思维过程,所以看书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也是大有益处的。
我们学来的东西,通常是没法照搬的,因为市场和消费者认知一直在变,只有那些能区分出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与作者所处环境条件的相似和不同的人,才可以完美得运用所学的知识。
就比如说,无数人看过彼得德鲁克的管理书籍,却只有极个别的企业家运用得很好,海尔董事长就是其中之一。在那个时代,供小于需,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做大做强。但做大的却没有几个。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学来以后会用和不会用是有天与地的差别的。那如何弥补呢?
这里有个很好的方法是:不要太在乎案例里具体的做法,但却一定要尽力想清楚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底层逻辑。例如案例里设立了某种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管理制度是什么,而应该关注制度很好地应对了员工的哪些人性或者认知。
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下的环境里灵活运用。这有点像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凡事找其本质。
看书准没错,但毕竟我们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超越更多人,让自己更值钱,获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就必须要刻意练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了。
3
听干货
干货是别人实践得出的经验分享,这些经验有些很新鲜,且越新鲜就越好用。以中国人爱模仿,爱抄袭,爱走捷径的思维特性,干货自然非常受欢迎,当然前提你要真的会走“捷径”。
在我们的社会里,干货其实多得你无法想象,从蓝领、白领、精英、老板、政治家……各种类型层次的干货多到数不清。
但我们的兄弟姐们不可以只学干货,因为它会让你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再也无法进步。干货之所以经得住事实的验证并且有结果,是凝聚了执行者很多汗水与苦思冥想,绝不可能是没有逻辑,没有方向乱试得到的。执行者已经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来支撑这套方法。
而当你学习这个干货后就直接套用到自己身上,那么你很有可能完全不明白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一旦因为条件差异出现“水土不服”,你必须做出改进的时候,你就会把这套方法改得驴头不对马嘴。
我身边有很多特别爱分享干货的老板,大部分都非常清晰地在输出,当然也有个别老板,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他因为看了哪些优秀老板的干货而做出了哪些试错,得到了哪些奇效的结果。他确实很厉害,但他既不了解自己,也不太会把握未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他一直把原因归结为自己不断试错试出来的,自己敢闯敢干。甚至还发了个王健林的小视频,里面讲的就是敢闯敢干,这句话是多么肤浅的一个总结啊。
试想一下,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敢闯敢干的,不然就不叫创业了。如今,在我们体系外的创业存活率是低得可怜,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创业失败的老板都是傻瓜?如果你觉得敢闯敢干就能成功,在决策犹豫不决时能够当机立断,那你真是被拐到了深坑里。(当然在我们体系里,真的只要敢闯敢干还就真的能成功)
有些老板,有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独步天下,哪里都很牛。其实人最难的就是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我们骨子里是排斥的,因为当我们真的透视自己,那么总会发现自己没那么了不起。
有些老板基本上不会理睬别人的反对意见,还总是会用一些实践出真知,你太年轻等等“降维逃避”、“升纬度人生攻击”来撇开话题。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无法在事业上再向前迈出下一步。
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才可能超越自己。有些坎,不迈过去是无法在商场上驰骋。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外部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但无奈他们身处企业内部接受到的报告都已经经过组织的过滤,他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已经是经过加工后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了。
企业管理者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人和机构过滤扭曲的信息。不仅如此,人类还有个天性,就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主动选择接受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信息,总是刻意屏蔽那些和我们价值观不符的信息。
我们人类有很多自己难以抗衡的思维缺陷,即使是世界500强的高管,他们都是顶尖人才,却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人难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市场和前景,也总是会把自己的能力和韧性考虑进去。
其实之前失败的那些人能力也不差,韧性不乏比你强的,但他们都失败了,为什么到你就不一样了呢?同时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企业实力和资源,却会忽视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还有我们人类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忽略掉不想看的。还会刻意寻找证明自己对的证据,下意识忽略那些和你对立的信息。
基于历史的教训,现在的大企业高管都在修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并设立相关的强迫自己避免以上错误的决策机制等等。人类其实没有真正的谦卑,每个人都不会真的虚心接受一切,人类是很难理性处理反对意见。即使是马云说出来的完全和你对立的想法,说不定你也没法虚心接受。
只有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机制,可以对抗这些,就是要真的明白,反对意见的重要性。史玉柱就设立了一种机制,自己只能否定,不能决策。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同时也可以用旁观者角度给出公司决策高认知的意见。
还有看到一些老板本质是想帮助员工的成长,纯干货的输出。但不是每个员工都可以读懂,都能理解什么是树,然后还能通过树看到森林!
所以培养提高元认知能力固然是最重要的, 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也可以看清很多事物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认知大网,为我所用。这个时候,大量的碎片化知识的融入就可以快速提高你的认知宽度和深度。使用时不太会出现用错地方的情况和不断野蛮试错的情况。这也是李叫兽,李明远这两个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成功的终极秘诀。
思考一定会经历混沌期,但每次都会迎来阳光灿烂的一段时光。也许你会骄傲,但记住,永远别骄傲,要不断打碎它,高傲又是一种需要对抗的人性。让打碎自己成为一种习惯,你才有可能走到巅峰。让思考成为一种爱好、游戏,你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无限值钱。
我自己有创业过,知道真正创业的难度与现实的可怕。我知道人性的共性(利己)慢慢的我学会了利他思维(成人达己)。
那么我所有的学习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个基础,不会动摇!任何好的东西只能是学来有效地把人性和利他关联起来利己而已,利己其实没有好坏,只有善恶和高低之分。我从体系看到了:
善的利己
教育大家感恩,爱父母,有责任,有担当,正义感、善良,爱生活,好多好多优秀的品质
高明的利己
最大的自私其实就是无私、从体系看到了体系其实就是在为社会输出,造福社会,利己 用于大善
总之,如何学习的几个要素:
01
学习的东西,不一定是要和你的认知有关,但你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再去认知它,变成自己更全面的认知。
所有的学习唯一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重点是可以去练习。
02
学习其实就是自我不断完善少数“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那么一定是要从真理(利他)出发,是在完善自己的三观,不是学习了一套很好的理论,或会讲一个很棒的故事。而是总结归纳,变成自己的东西,马上立刻反复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
实践中反复练习融入到自身,变成自己的一种本能!
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觉得我是一个刚入门的中士,开始想学了,自己也学了很多道理,但第二天就忘光了。我们若存若亡的状态是不会进步的,只有坚信理论,刻意练习,勤而行之,才会成为上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