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了解孩子——兴趣
去年暑假,送儿子上书法班的时候,看到一对母子,妈妈40岁左右,儿子10岁的样子,胖胖的,从男孩厌烦的表情上可以推测他不喜欢来这里练字,那位妈妈就坐在他旁边,一边看书一边向儿子的本上瞟,不时的给儿子指导“这个字站格错了,你能不能认真点。”“这一横长一点”男孩本来就烦,在妈妈的反复唠叨下,干脆不写了,我听到那位妈妈赶紧说“你好好写,结束后我带你去吃肯德基”,男孩在美食的诱惑下再次不情愿的拿起了笔…………
今天看张老师《奶蜜盐》,我很有同感,就像张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爱孩子,就要观察孩子,鼓励孩子跟从他自己的兴趣走,兴趣自然就会变成孩子巨大的优势。
可是,实际呢?
有的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喜欢并认为打篮球很重要,可以锻炼身体;画画很重要,可以静心,提升审美;编程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思维;这本身都没有错,可是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快乐便成了痛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爸爸妈妈们会盲从,看到亲戚把儿子送去跳舞,回家后就给自己的孩子报舞蹈班,听说同事家的女儿要弹琴,赶紧也买回钢琴让孩子学,盲目的攀比风,真的为孩子考虑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随着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大多会生发出自己的兴趣: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摆积木,有的孩子喜静爱看书,还有的孩子可能最近看的书突然对下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干涉,静静的观察,就像发现一处美景一样,有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当看到孩子持续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的时候,我们再给以孩子助力,孩子往往会获得成就感,试想一个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孩子活得多么痛苦,不光是孩子,成人也一样啊。
特别喜欢张老师书中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如果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那会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颗种子,如果得到了很好的浇灌与培育,这颗种子就会长成一颗繁茂的大树——不但造福他自己,还会造福社会。
爱,先懂。观察,陪伴,学习,都是途径,只有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是慢的艺术,我们方能放下焦躁的心,允许孩子慢慢来;只有我们懂得孩子能在玩耍中学习的时候,我们便不会剥夺孩子美好的童年;只有我们懂了孩子的天赋来自兴趣的时候,我们便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判断;当我们懂了孩子,我们便明白孩子不断让我们重复给他讲一篇故事的价值;便知道睡眠对孩子的重要性;便知道了教育是有期限的,抓住敏感期,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给予恰当有的陪伴和指导。
了解孩子,为爱赋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