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升入初中,其实常规变化挺多的,有些孩子会在老师说话的时候举手问“能不能去厕所”、“能不能接水”、“能不能扔垃圾”等问题,也有些孩子会急于表达观点一边举手,一边嚷嚷着“我会我会”,还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在老师同意后说话就可以不站起来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辉老师建议,趁着现在孩子比较乖巧,一定要“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
01
一定要“描述性”地讲规则
泛泛地跟学生说“预备铃响要回班”,他们可以解读成各种“预备铃响往回跑”、“预备铃响要在教室里”,一定要说清楚“在座位上,安静,拿出学具”。特别是在说课堂秩序的时候,“一人说话”,一定要描述成具体的内容:不接话茬、不随意讨论、笔记跟不上下课问老师、不要询问旁边的同学等等……就像他们在道法考试中不会写具体做法一样,泛泛地讲规则,听完了也就听完了。
2
道理不能“硬”讲
规则当然是为学生好,学生自己也知道,讲来讲去显得太说教,有些时候自己听着都觉得无聊,学生就更是了,而且还累够呛,有些时候还很生气。
换位思考:学生拿到校园卡很兴奋,一直在摆弄,提醒几次效果都比较一般,但发火又没有什么必要。琢磨了半天,辉老师拿出了自己的工牌,一边玩一边跟学生说话(坦白说,对大人而言这么表演真的挺累的),然后问他们“老师这么讲课你感受如何,你这么玩,老师又是什么感受”,第二天明显改善。
利益权衡:你跟学生说不能去洗手间,不能扔垃圾,不能接水,硬讲道理,他觉得你不近人情,同意他去又会引发连锁反应。于是提问他们“你出去了,那老师是讲课还是不讲课呢,讲课对你不公平,不讲课对其他同学不负责,你为何要把老师推入两难境地”。
奖惩明确:有些同学做错了事情,他自己也知道做错了,小题大作上纲上线,也没有太大必要,道理说清楚后,还是要有惩戒的。但这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让他改正,例如把门撞坏的同学“你的行为损害了班级的利益,你现在要怎样,要做一件对班级利益有益的事情来进行弥补,让我们看到你对我们班的热爱,给我们一个喜欢你的理由”。
03
必要的生气还是需要的
一天中午,一个孩子来问我校服的事情,半开玩笑地说“老师(三声),啥时候才能换校服呀”,我瞪他一眼,他说自己不对,然后下面就有同学开始学着他叫。事情不大,但第一次大声吼了他们,先批评之前行为的不好影响,后批评学习者的是非观,尊重老师这件事情一开始就要把他狠狠地拿住。
再就是游园会之后,很多同学把捏捏乐的奖品弄到了棚顶上,质问他们“连教室都不尊重如何尊重课堂尊重你自己的学习”、”笑嘻嘻地让老师看是什么意图“(你也想这么做,但没敢,还是想要看热闹),无论哪一种,我们可能对学习这件事情都缺少尊重。
其实两件事情对初一的小孩来说都可以理解,毕竟贪玩儿,而且也是跟老师亲近的体现,但宽严必须有度,而且这个度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