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街001》不像是杂志,应该属于杂志书,Mook,跟《读库》类似。不同于张立宪的感兴趣话题模式,许知远显然挑选的都是他的文人同行们,或者称为知识分子的文章。当然,要靠这样的模式来运作,显然在商业上很难成功。因此,《单向街》要想媲美《读库》的销量,是不太可能的。后者虽然在第一年是抱着一个人的梦想去做的书,但是渐渐地变得商业化,在销量的裹挟下,已经难以回到当初,希望许知远还能保持住,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商业和文学是比较难调和的一对。当年做过一个调查,《红楼梦》高居难以下咽的名著榜首,紧随其后的还有《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等等,几乎和世界文学名著列表一一照应,这样的结果让文学爱好者唏嘘。其实这应该是一个细想下非常正常的结果,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艺术,做到极致,只能是变成少数人的聚会,那些各种流派的艺术主义一样,文学也一样。有时,连生活也是如此,那个不走寻常路的少年,不是成了自立一派的大师,就是变成众叛亲离的独者。就像个正弦曲线,低端的人少,中间拥挤,最右的人也稀少。
《单向街》想要引起的是深刻的思考。从许知远的选题和文章的倾向来看,一本小书绝不是浅阅读这么简单,也不是2个小时读完就放在一边不管的类型。他的知识分子的野心,都透过那些平凡的字跳跃出来。“话题”选取的是互联网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第一篇选取的是针对一位网红的文章,和我们看到的现在的大小网红类似,这位叫“Julia”的女生十足地借用互联网把自己包装成celebrity,过着让那些点击她网站的人羡慕的生活,而她也从中获利和获得快乐。
“话题”的第二篇文章则更加深刻,是NIcholas Carr的《Google把我们变蠢?》,从名字就能直接了解,这是一篇探讨互联网对我们思考模式的影响。作者非常深刻的指出:
媒体提供思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们也塑造了思考的过程。就此看来,网络在做的事,似乎就是把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切成碎片。
这里的观点和《娱乐至死》如出一辙,“并非阅读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说我们是互联网一代,并不是贬义,而是现实。当年我们的祖辈只有纸上的文学形式,所以越是文字上的技巧、内容,越是能收到欢迎,即使不为所有人接触,但那时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唐诗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一样,我们现在所追捧的那些书法大家的作品,在当时也不过就是他们的家信而已。
我们阅读那些网上的短文、爽文,却很少再去细究那背后的缘由,难以再静下心来阅读超过三页的文章,这样的发展不是许知远们所愿意看到的,也希望能借助他的《单向街》,让更多的人能沉下心来,不再一味地快速点击鼠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