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来岁,对于这个年龄,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追求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于伦理来说都无可厚非,好的有它存在的意义,坏的也未必没有意义,恰巧改变坏的比拥有好的更有意义。二十来岁,如果你的生命古井无波,未曾轻狂过,那么也不见得你能真正成熟,恰巧是在该轻狂的年纪去轻狂,该成熟的年纪而成熟,顺势而为,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而我们,往往年少时不懂事,长大了也未必见得诚实。
在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之前,我确实轻狂过很长一段时间,也有可能现在还在轻狂,再回首,我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对过去说声珍重,我想我也能开得了口。我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世俗的伦理很少能约束我,因此我也干过见不得人的事,我把这种行为叫做轻狂,而现在的我苟活于世仍面带微笑,阅书无数,看得见世俗,容得了非议,过千山万水才觉得所拥有的一切才弥足珍贵。再回首,曾在那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中跌倒,才觉得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已极好。
曾经的你有过梦想吗?曾经的我有过一些想法。我不太敢把未曾付诸行动的想法叫做梦想,当我曾经因为一本书而激素分泌旺盛,而去想当作家,我之所以没能走上文学这条路,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读了中职,而大学又上了本科,而中职是不能选择中文系的,其实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而反观现在,虽然我在非职业文学道路上断断续续地行走了好几年,但写作仍不是我得心应手的事,所以我对自己没能走上作家道路也没什么太大的可惜,因为我知道,作家于我而言,是不太适合的,也许,这是谬论,我心里也想它是个谬论,但我现在是不大可能走上作家这条路了。
全国有一千二百多万人想走上音乐这条路,而真正能以此为生当做职业的只有几十万人,同为艺术,恐怕有好几千万人想成为作家,真正的作家应该也只有那几百万人,或许更少。走上文学这条路,想赚钱养家很难,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未能完成的使命,或许只是一个浮华的梦想,但我庆幸与文字结缘,就像许多人庆幸自己生而为人一样。音乐与文学并不是你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没有了他们,生活还是能继续,能把它们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看中的是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进步。在我看来,文学的功效应该是大于音乐的,因为文字本身是有意义并被能铭记。
很佩服一位艺人,那就是周杰伦,在做人和做事方面,他都到达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他的音乐理念在于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他三岁接触音乐,年少的时候就为梦想而努力不倦。我不清楚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一定在为梦想不懈的努力,而我尊重他的原因就在于他歌曲的艺术性与做人的艺术性。他一直是个很开朗的人,总能给人一种很阳光的感觉,他一直在快乐地生活,这也是他能感染那么多人的原因。
很小就看韩寒的文章,他对我的影响不小。我并不是说他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作家,他可能没有办法跟余华和王小波比,但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辍学,当老师问他将来靠什么为生时,他说靠稿费,然后他靠《三重门》赚了不菲的稿费,当别人都以为他靠稿费生存的时候,他却跑出去赛车,并夺得七八个全国锦标赛冠军。他曾经出过专辑,这几年不赛车了又导演过票房十几亿的电影,现在为知名导演和知名作家。他说他要追求自由,他做到了,这确实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对生活的看法。我很佩服他对生活的冲劲,他几乎所有事情都成功了,除了读书,当然他也看不起普通大学生。
这几个月每天都有读书,我想读书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一定要写出多么精彩的文章,我只要开心地读书,写出让我稍有成就感的文章就好,最主要的是读书与写作都能带来快乐。不管曾经有没有过梦想,我想人还是要有一个有价值能实现的梦想。因为周星驰也说过:“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虽然现实是我就是条咸鱼。人生有许多不幸,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为了那些不幸,我们应该珍惜美好。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即便如此,你可以被毁灭,也不可以被打败。
年少是梦想生根发芽的时候,梦想也许浮华,但未必不够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