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系 | 《心理学》学习笔记3

关系 | 《心理学》学习笔记3

作者: 一汪青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17:30 被阅读0次

    武老师的这个专栏总共设计了十三章,第一章“命运”是“道”,第二章“自我”,是“一”,第三章“关系”和第四章“动力”是二,第五章“思维”、第六章“身体”和第七章“情感”是三,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万物,第十三章“无常”又回到“道”,一切二元对立被破除后,达到合一。

    第一章“命运”和第二章“自我”,武老师都用了四周来讲,而关系这一章是五周,分为“关系,即命运”、“关系,就是一切”、“我与你,我与它”、“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和“一、二、三元关系”。武老师通过这一章传递了这个意思:你的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你所认为的自我、人格或性格,其实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别人如何看待你。

    万物皆虚,当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这是不是太虚幻了;

    万物皆实,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必须借助于外在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这五周的内容,就是在表达这两个如此矛盾的信息。

    1 关系,即命运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6岁前家庭关系模式的内化,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当下的关系中时,就构成了命运的轮回。一个人想在当下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反映了他内在的关系模式,而这也是他童年的关系模式。你和女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妈妈、奶奶和姥姥等女性养育者的关系;你和南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父亲、爷爷和姥爷等男性养育者的关系。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

    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这样才可能构建平等的关系。

    纵使你再努力,你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别人。但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有至少一个那样的人吧,尽管遭遇了无数苦难,可他仍然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我应该算是这样的人。

    读大学的时候,在教学楼的黑板报上看到“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一句话,没想到今天居然听武老师讲“关系,即命运”。我似乎对6岁前的家庭关系模式没有什么印象,或者说我家的家庭关系模式从来没有改变过,不管是6岁前还是6岁后。

    陪伴、理解和接纳,长时间的爱与陪伴,就是非常非常好了。孩子需要我的陪伴、理解和接纳,长时间的爱与陪伴,我做到了几分?

    2 关系,就是一切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看见,就是爱。当从来没有被看见时,你的一些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孩子大概是希望我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的一举一动吧?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反正我不行,以前一直总是自责为什么做不到,学了这周内容才知道,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因为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学习了“原始母爱贯注”才知道母爱可以是这样的,难道我给孩子的就是个假母爱?我心中有孩子吗?还是只有我自己?我要通过努力,和孩子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全神贯注地去和孩子在一起。

    3 我与你,我与它

    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马丁·布伯将关系分成了“我与你”和“我与它”两类。一旦你将其他存在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工具和对象,这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你放下了所有期待,带着全部本真和其他存在相遇,这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核心规则是权力;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核心规则是珍惜。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滋养性的关系。有多少有条件关注就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损耗性的关系。我们需要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孩子读小学一年级以前,我与孩子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自从孩子读小学了,现在读初中了,我对他就是有条件的关注,一直用生育者和养育者的权利规则在对他,有点太可怕了。那就是我一直在亲手损耗着我与孩子的关系?

    4 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世界是相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比如,越外向越内向,越快乐越悲伤,越好人越恐怖。中国式好人,意思是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

    特别喜欢曾奇峰老师的一句话:其实谦虚会让人猥琐。越谦虚,越猥琐。谦虚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

    意识和潜意识合一的话,人就开悟了。在体验和觉知上,去体验和觉知一切;在行为上,选择对别人好,不去伤害别人。从终极意义上讲,觉知就是光,当能觉知到自己内心的一切体验时,就意味着全然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我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好人,对每一个人都不会说“不”,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在我今年的KPI里已经有一个是“学会说不“,学学学,离开舒适区。

    5 一、二、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诤友难得,就是因为诤友向你展现了独立意志,同时他又是真心对你好,这就让你明白世界上有其他中心存在。

    当在三元关系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世界。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强者让着弱者,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

    十八年前,我就听一个大学同学提及“人们需要第三者”这个概念,今天这这里得到了理论的印证。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谢谢看完!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和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系 | 《心理学》学习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fjoxtx.html